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zhòng 众)风

中(zhòng 众)风

①病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的病症。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参真中风、类中风等条。②指外感风邪的病症。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参见伤寒太阳中风条。

猜你喜欢

  • 顽核疬

    病名。出《疬科全书》。多由气血凝结而致。初起只一核,圆若弹丸,不痒不痛,日久亦不增大,故名顽核疬。不须施治。惟戒郁怒及燥火生痰之物即可。

  • 泻心各半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川黄连、甘草、桑白皮、地骨皮。水煎服。治肺热腹胀,心火刑金者。

  • 金匮要略译释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选。本书对《金匮要略》原文论析较详,每篇有概说和结语,对篇内条文,一般有校勘、提要、词解、语译、浅释、选注、按语等部分。编写按中医理论体系广泛参考有代表性的各家注本,方药

  • 帝中樱桃风

    病名。《喉科心法》:“初起小舌尖渐肿逐粗,形如樱桃,红或紫,疼痛腐烂。由多食厚味,燔灼之毒,酒醴蕴热,聚于胃经而成。”治宜清热解毒。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悬旗风、帝钟风等条。

  • 惊振翳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惊振内障。详该条。

  • 疟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专论疟疾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和治疗原则,故名。

  • 郑若溪

    【介绍】:见郑瀚条。

  • 过食生冷经闭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姜、

  • 活命散

    【处方】防风1分,羌活1分,独活1分,干姜1分,细辛1分,草豆蔻半两,肉豆蔻半两,川芎半两,官桂1两,吴茱萸1两,干木瓜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上吐下泻,霍乱不止,面色青黑,命欲临死。【用法

  • 去瘀生新

    即祛瘀活血。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