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韦安石生平

韦安石生平介绍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查看韦安石的诗词古文

生平

  韦安石(648~712年),唐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其曾祖韦孝宽是北周名将,其祖父、父亲先后在隋末唐初为官。安石应明经举及第,初任乾封县尉。永昌元年(689),迁任雍州司兵参军。宰相苏良嗣赏识他有才干,向武则天推荐,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并州司马。在任有政绩,武则天曾亲笔致书慰劳说:“闻卿在彼,庶事存心,善政表于能官,仁明彰于镇抚。如此称职,深慰朕怀。”【注:《旧唐书·韦安石传》】被擢拜并州刺史,后历任德州、郑州刺史。

  韦安石生性敦厚,为人持重,为官严明清正。久视年(700)迁为文昌丞,不久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又兼任太子左庶子。长安三年(703),担任东都洛阳留守,兼管天官、秋官两尚书事。不久知纳言事,仍为凤阁鸾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

  武则天在暮年时仍想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牢牢掌握最高权力,于是组成了以张易之兄弟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势力,将朝政大权多委托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二张凭藉武则天的宠爱,横行于朝,欺压大臣,迫害正直之士,引起朝中许多官员的强烈不平。韦安石不畏权贵,反对张氏兄弟。一次,武则天在宫中设宴,张易之引来蜀中商人在席前嬉戏,安石立即向武则天奏谏,认为不应将商人引入宫内,有失朝廷威严。武则天无话可对,安石立即命左右将商人赶出,在座大臣皆惊,武则天见他言词正直,也无可奈何。凤阁侍郎陆元方退席后对人说:“此真宰相,非吾等所及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

  长安四年(704)七月,张易之兄弟五人贪赃卖法的事情败露,被同时下狱。武则天借口张昌宗合药有功,将其赦免,并令复职。接着,韦安石又检举张易之等的罪状,武则天无奈敕付韦安石、唐休璟审问。但随即在八月又将韦、唐二人调为外官,安石去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草草了结了对张易之的审讯。但是,对立两派的政治斗争并未缓和,反二张派的朝官很快组成了政变集团,趁武则天卧病,于长安四年(705)正月二十二日,以武力冲人内宫,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其党羽,逼武则天交出政权,拥中宗李显复位。

  中宗复立,以韦安石原任过自己的侍读、左庶子之职,怀有旧情,尤其是他反对二张的政治态度,受到中宗一派的赞赏,立即将他从扬州调回朝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不久,又升任中书令,封郧国公,食300户。后又相继担任相王李旦府长史,户部尚书、侍中、监修国史等。

  景云元年(710)六月,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合谋毒杀,韦皇后篡政。当月,李隆基发动政变,杀了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睿宗李旦为皇帝,韦安石改拜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景云二年(711)二月复为侍中,四月任中书令,加开府仪同三司。【注:《旧唐书》称景云元年历侍中,中书令,二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此从《新唐书》】

  当时,太平公主与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矛盾尖锐,打算策动睿宗废太子,就拉拢元老重臣韦安石“参与其事”,派自己女婿唐睃请韦安石到府密谈。韦安石与李隆基关系密切,拒绝了太平公主要求。睿宗得知,又密召韦安石,叮咛他要留意东宫。韦安石说:“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注:《旧唐书·韦安石传》】太平公主得知韦安石之言,欲加暗害,幸得宰相郭元振的保护,免了性命之难。当年五月,太平公主从蒲州回到长安,对睿宗施加压力,把韦安石撤职,改拜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依旧同三品,假崇宠而实夺其权。是年冬,罢知政事,拜特进,充东都留守。因其妻打杀了一奴婢,被御史中丞杨茂谦弹劾,安石降调蒲州刺史。不久罢为青州刺史。

  在蒲州刺史任上时,太常卿姜皎有私事相求,遭安石拒绝,怀恨在心。玄宗开元二年(714)姜皎弟姜晦任御史中丞,指使御史郭震奏劾韦安石,言称安石在中宗死后,身为宰相,没有抵制韦皇后、宗楚客、韦温一派排挤相王李旦辅政之事,顺从了韦皇后一派的政策,“苟安荣宠”。【注:《旧唐书·韦安石传》】玄宗皇帝下诏,将韦安石贬为沔州别驾。继而,姜晦又奏韦安石在监修安陵时,有贪隐财物之事。玄宗命州官追赃。安石因气愤过甚而死,时年64岁。开元十七年(729)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郇国公。

猜你喜欢

  • 齐之鸾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明正德六年(1511年)29岁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齐之鸾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齐之鸾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 王玄

    王玄,字眉子,王衍之子,王澄的侄儿,后代理陈留太守,大行威罚,被害。

  • 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 周垕

    饶州鄱阳人,字良载。度宗咸淳十年进士。署江东提刑干办。恭帝德祐元年,元兵至,众推署降表,辞,骂且泣,夜遁去。通经博学,世称梅山先生。

  • 陆釴

    陆釴(1495年-1534年),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编修。嘉靖初年,“大礼”议起,陆釴以忤当权者被贬为湖广佥事,转山东副使督学政。当时,山东无通志,陆釴叹道:“周公孔子,百世之师,六经斯文之祖,泰山五岳之宗,此一方文献,而天下古今事备焉,志奚可废。”乃编辑成书。而陆釴由此患病去世。陆釴他锐志问学,尽览经史百家,为文奥衍宏畅,诗则温醇而典婉,有晋唐之风。著有《少石子集》十三卷等。

  •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祝禹圭

    广州信安人,字汝玉。孝宗乾道七年为全州教授。淳熙中知休宁县,为政清简。尝注《东西铭解》。与朱熹友善,熹曾为之作《新安道院记》。

  • 翁格

    字去非,江南吴县人。诸生。

  • 陆玠

    (540—576)南朝陈吴郡人,字润玉。好学能属文。举秀才,对策高第。袁枢荐诸文帝,超授衡阳王文学,直天保殿学士。陈宣帝太建初,为长沙王记室。陈叔宝(后主)在东宫,征为管记,除中舍人。后以疾失明还乡。有集。

  • 刘洎

    刘洎(?-646年),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曾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以直谏著称。刘洎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东征时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兼任太子左庶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646年1月),刘洎因与褚遂良不和,遭到褚遂良诬陷,被赐死。武则天时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