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朱栴生平

朱栴生平介绍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查看朱栴的诗词古文

生平

  朱栴的栴字也有书上作木字加旃。考朱元璋诸子名字,都是木字旁,故今通作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从他开始的庆藩,传位十世,册封庆王十一,世子一;郡王四十二;授将、尉爵近百。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后,藩国宁夏,以饷未敷,同年,“自庆阳徙韦州”,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就延安、绥德、宁夏租赋。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辛已年(1401 年)就藩宁夏(今宁夏银川市)。

  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

  洪武二十六年,就籓宁夏。以饷未敷,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赋。

  洪武二十八年,诏王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

  洪武三十年,始建府邸。

  王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岁一至韦州度夏。宣德初,言宁夏卑湿,水泉恶,乞仍居韦。不许,令岁一往来,如成祖时。

  正统元年(1436年),宁夏总兵官史昭奏王沮边务,占灵州草场畜牧,遣使由绥德草地往还,煽惑土民。章未下,或告王阅兵,造戎器,购天文书。木旃疑皆昭为之。

  正统三年(1438年),上书,请徙国避昭。明英宗不许,贻书慰谕。不久,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此年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庆王府,享年61岁,谥“靖”,史称“庆靖王”,其子康王朱秩煃嗣。

  他历经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六朝,对明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家族状况

起源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陈氏,生三子:长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长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长子明仁祖朱五四,后改朱世珍;次子寿春王朱五一。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南昌王朱兴隆生二子: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谦。

  盱眙王朱兴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寿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长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丰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霍丘王朱重一生宝应王朱铁哥。

  安丰王朱重三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次子来安王朱记、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润。

  朱栴母亲是朱元璋的妃子皇贵人余氏。王妃孙氏,次妃汤氏。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马氏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宁妃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顺妃生湘王朱柏;韩妃生辽王朱植;余妃生庆王朱木旃(也作朱栴);杨妃生宁王朱权;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赵贵妃生沈王朱模;李贤妃生唐王朱柽(又名朱桱);刘惠妃生郢王朱栋;葛丽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鹥);郜氏生肃王朱楧;赵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详其生母。

子嗣

  长子 庆康王朱秩煃

  次子 靖宁王朱秩燽

  第三子 真宁庄惠王朱秩爃

  第四子 安化惠懿王朱秩炵

  第五子 岐山悼庄王朱秩炼

  第六子 安塞宣靖王朱秩炅

猜你喜欢

  • 庾徽之

    南朝宋颍川鄢陵人,字景猷。性豪丽,服玩奢华。任御史中丞时尝奏治颜竣与王僧达共谋。出为南东海太守,卒于官。

  • 郑茂

    福建莆田人,字士元。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海盐知县,御倭有功,擢兵科给事中,历官河南按察使。有《咫园诗集》、《靖海纪略》。

  • 张应泰

    张应泰,顺德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举人。官邵武知县。事见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五。

  • 沈贞

    长兴人,字元吉,号茶山老人。元末,隐居横玉山中。笃学,博通经史,尤长于诗。安贫乐道。

  • 朱鼎延

    明末清初山东聊城人,字元孚。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历任通政司通政、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顺治十五年乞归养亲。专心程朱理学,淡泊自甘,不营资产。

  • 张烜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天宝间任左拾遗、起居舍人等职。开元间预修《开元礼》、《初学记》。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乐府诗集》卷四三。

  • 虞搆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邹迪光

    常州府无锡人,字彦吉,号愚谷。万历二年进士。官至湖广副使。年四十,罢官。工诗画,卒年七十余。有《郁仪楼集》、《调象庵集》、《石语斋集》、《文府滑稽》。

  •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 张野人

    生平不详。曾寓居洛阳。孟浩然有《题张野人园庐》诗,是否一人,殊难决断。《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其集10卷,已佚。《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