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林古度生平

林古度生平介绍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查看林古度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潦倒暮年 自嘲以对

  读清初笔记,经常遇到林古度的名字。80多岁的他德高望重,却贫困潦倒、诙谐有趣。记忆最深的是他那首《冬夜》自嘲诗:“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把一个穷老头钻入破棉絮,比喻为孤鹤入芦花,多么滑稽。一个不失尊严的黑色幽默。

  冬夜没有棉被难熬,夏夜没有蚊帐也不好过。他有很多做官的朋友,或赠送他蚊帐,他却拿去换米。后辈诗人施闰章劝他说:“夏天没有蚊帐,甚于严冬无衣,你还是要好好守着,有个计划。”林古度笑道:“我宁愿守之以虎。”回答得很妙,大家都笑了。

  夏天的蚊子不亚于虎。施闰章让人制了一幅苎麻蚊帐寄给他,生怕他再典当掉,请了不少文人在蚊帐上题诗,等于为林诗人署名落款,指望不会有买主感兴趣。其中有首诗写道:“隆万诗人林茂之,江关垂老益支离。从今睡稳芦花被,孤鹤宁教白鸟欺。”白鸟指蚊子。孤鹤怎么能让白鸟欺负呢?这一年,林古度81岁,犹老健硬朗。

萧然陋巷 车马盈门

  林古度的父亲林章(原名春元,字初文、叙寅,号寅伯)为明末著名诗人和戏曲家,七岁能诗。万历元年(1573)“以春秋举于乡,累上不第”,曾为戚继光帐下幕僚,后全家迁居金陵。林古度因父亲之故,得以在金陵与曹学佺、钟惺、谭元春、钱谦益等名士交往。林古度受父亲林章的影响,很小就喜欢写诗。其友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林举人章》中说:“初文二子,君迁、古度皆能诗。古度与余好,居金陵市中,家徒四壁,架上多谢皋羽(翱)、郑所南(思肖)残书,摩挲抚玩,流涕渍湿,亦初文之遗忠也。”

  林古度早年曾赋《挝鼓行》为屠隆赏识,开始有了名气。这时他的诗歌清绮婉缛,得六朝神韵。后来钟惺、谭元春先后游金陵,林古度与他们很投缘,相与溯大江,过云梦,住竟陵数月,他的诗歌一变而为楚风。1630年,青年黄宗羲游学南京,还向林古度学习诗歌写作,也就是如何汉唐如何魏晋那一套。他在《思旧录》中回忆说:“林古度,字茂之,闽人,住南京,萧然陋巷,车马盈门。其先人曾被廷杖,余赠诗有:痛君旧恨犹然积,而我新冤那得平!茂之读之,流涕。”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著名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陷害,死在狱中。难怪他与林古度同病相怜。

  家境还好的时候,林古度喜欢帮助朋友刻书。1614年,他在南京刻印友人钟惺的著作《隐秀轩集》33卷。1618年,他刻印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30卷。钟惺在该书序言中说:“林茂之,贫士也,好其书,刻之白门。”可见他日子已经不好过了。1640年,林古度与新安汪骏声合作,刻印闽人郑思肖的遗著《心史》,使这位宋遗民的著作广泛流传。同年,林古度还刻印了莆田诗人陈昂的《白云集》7卷。

寿高德高 睹物思国

  1644年满州人入主北京,战乱之后,林古度的同代人多半谢世,剩下他巍然独立,成为前朝硕果仅存的遗老,辈分极高。海内士大夫慕其名而幸其不死,过南京,都要停车造访。林古度的家,原在华林园侧,有亭台楼阁之美,明亡后变成车库马厩,只好搬家到真珠桥南,陋巷窟门,其乐不改。钱谦益是他的老朋友,回忆说:“古度与余好,居金陵市中,家徒四壁,架上多谢翱郑所南残书,婆娑抚玩,流涕渍湿。”顾炎武与他相遇较迟,1661年写过一首《赠林处士古度》的诗,劈头说:“老者人所敬,于今乃贱之。”接着却大力表扬这位老诗人:“江山忽改色,草木皆枯萎。受命松柏独,不改青青姿。今年八十一,小字书新诗。方正既无诎,聪明矧未衰。”还称他德行高尚,堪为人师,一洗多寿之辱。

  林古度没有必要忠于前朝。他没有功名,也不曾领过大明王朝的俸禄。计较起来,明朝还与他有杀父之仇。但他终身佩带儿时的一枚万历钱。在遗民中间,这枚钱很有名。85岁的时候,吴嘉纪曾写《一钱行赠林茂之》,其中云:“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存一钱在……谁家酒垆可赊饮,一钱先与人传看。酒人睇视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同年,安徽诗人汪楫见到林古度时,赠以诗,有“沽酒都非万历钱”之句。林古度大惊:“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有一枚万历钱?”展开左臂给他看,钱币温润,含光慑人,于是再赋《一钱行赠林茂之》,其中说:“一片青铜何地置,廿载殷勤系左臂。陆离仿佛五铢光,笔划分明万历字。座客传看尽黯然,还将一缕为君穿。”

  许多遗民都精心保存一点前朝旧物,以寄托故国之思。铜钱是最有意思的物件之一。另一位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也保留了一枚永历钱,用黄丝系住,装于黄锦囊中,时时佩带在肘腋间。屈大均知道林古度那枚钱,他说:“侯官林茂之先生有一万历钱,系臂五十余载,泰州吴野人为赋《一钱行》以赠之。予亦有一钱,文曰‘永历通宝’,其铜红,其字小篆,钱式特大,怀之三十有一年矣。”一枚故国之钱带给他们的感触,非我们后人所知。

挂剑之约 选诗留憾

  年岁渐增,林古度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桐城人方拱乾《晤林茂之时年八十五矣》说:“群奉丈人行,相看若鼎彝。”人们尊敬他,就像尊敬鼎彝那样的老古董,古老而稀奇。另一位桐城人方文《林茂之前辈见过》幽默地写出了老人的贫困:“积雪初晴鸟晒毛,闲携幼女出林皋。家人莫怪儿衣薄,八十五翁犹缊袍。”

  他与王士祯的交往历来为人称道。林古度早就在北京认识了王士祯的先祖。1662年,年轻的王士祯到扬州做官时,虽有诗名,还不响亮。王士祯对这位前辈诗人执礼甚恭,“亲为撰杖结袜”,呈上诗集,又作《长歌赠林茂之先生》云:“一月淹留邀笛步,泥滑天阴春欲暮。山人忽自乳山来,芒鞋访我青溪路。爱君坐君朝爽阁,叙述同游慨今昨。”林古度对故人之后也尽力提携,为撰《入吴集》序,并称赞说:“先生妙年高第,履官从政,如宝剑之出新型,琼花之吐鲜萼,其一片精锐之力,森秀之才。”林古度的褒奖,对于王士祯知名度的提高,有难以估量的影响。难怪王士祯终身不忘这份知遇之恩。

  1664年,林古度将自己1604年以后60年写作的诗歌,带到扬州请王士祯删定,说:“千秋之事,今以付子。”他的身体迅速衰败,次年王士祯去南京,他已经双目失明,垂涕而别,不久就死了。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回忆说:1668年,他读到陈昂的《白云集》,心想:先生从前能传一陈白云,吾独不能传先生乎?于是披拣得诗一百五六十首,皆清新婉缛,有六朝、初唐之风。施闰章过广陵读之,惊呼:“世人几乎不知道这个老少年的面目,你真是茂之的知己啊。”王士祯编成林古度诗稿后,准备刊印,却被其他事耽搁下来了。直到40年后,王士祯自己也快死了,于病榻之际,托门人程哲为林古度刊行诗集,叮嘱说:“此我50年挂剑之约,子其成之。”1710年,程哲谨遵师命,刊印《林茂之诗选》上下两卷,共收诗200余首。

  王士祯选诗,只选林古度1611年以前的作品,他辩解说以后的作品受了竟陵派的影响,也有人说他畏祸。林古度早年学六朝,被主张性灵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按自己的标准删削一过,存者极少;好不容易独抒性灵了,偏偏又落到主张神韵的王士祯手里,概行删削。经过性灵、神韵两大门派掌门人的严格筛选,他的数千首遗诗大半覆没,仅存薄薄两卷。近人袁行云先生在《清人诗集叙录》中感慨说,林古度“旧作经钟、谭丹黄者删削殆尽,晚作亦所存无几,只留风华近六朝者。名士选诗之弊,令人嗟惜”。

垂死目盲 长寿多辱

  林古度活得不耐烦了,在乳山挖了一处墓穴,比自己的身材略宽大,称茧窝,晚上就睡在里面,死了也就算了,省得下葬。他找施闰章求诗,施作《林茂之自作生圹曰茧窝索诗纪之》,极妙:“八十一叟颜尚酡,幅巾筇杖衣薜萝。肩舆强来一相见,数杯未尽能高歌。自言筑室乳山住,阴林邃谷多烟雾。新营生圹大如茧,逝即长眠不封树。卓绝才名年少时,掉头不许时人诗。只今垂死犹眼白,自作高人万古宅。君不见,富贵磨灭皆轻尘,丰碑石马空嶙峋,北邙悲风愁杀人!”死亡迟迟不来,倒是眼睛先瞎了。大约后来林古度也不住生圹了,总之死后仍存在一个下葬的问题。王士禄写过一首《闻友人言林茂之先生尚未能葬》的诗,感叹“桐棺还地上,何处故人恩”。死后3年,终于有故人来为他下葬,是曾在林古度故乡福建做过官的大学者周亮工。

满门风华

  父亲林章(字初文)也是一位很有才情的诗人,上书得祸,不幸45岁就死于监狱。林章留下二子,君迁与古度,均能诗。据《闽川闺秀诗话》,林古度的妹妹林玉衡也是位才女,7岁能诗,为长老传诵。林氏风雅传家,个个都是诗人。林古度曾纳一妾,叫吴娟娟(字眉仙),为秦淮河上的著名歌妓,亦擅长诗画,著有《萍居草》。

猜你喜欢

  • 释函可

    释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俗姓韩,名宗騋,广东博罗人。他是明代最后一位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明清之际著名诗僧。

  • 韦振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 徐彦若

    徐彦若(?-901年),祖籍偃师(今河南偃师),唐朝宰相,刑部侍郎徐有功六世孙,吏部尚书徐商之子。徐彦若出身于东海徐氏,进士及第,历任尚书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后以户部侍郎之职拜相,又任中书侍郎。景福二年(893年),徐彦若出镇凤翔,但因李茂贞兵犯京师,又被召回朝中。乾宁元年(894年),徐彦若再次被拜为宰相。后累进司空、太保,兼任门下侍郎,封齐国公。光化三年(900年),徐彦若以使相出镇广州,担任清海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病逝于广州。

  • 周音

    周音,字谐伯,江苏山阳人。有《谐伯诗存》。

  • 许三畏

    僖宗时进士。余均不详。《全唐诗》存诗1首。

  • 王季友

    王季友,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洪州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王季友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王季友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王季友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

  • 李秘

    李秘(811~855)是山东刺史,曾被贬为知县,后来升官,当上了大官,因贪污受贿被宰相发配边疆,不久病死。

  • 元善

    元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家贫流散江淮,客死异乡。武宗至大末,善往寻其骸骨,并迎弟侄等一十五丧而归,改葬祖父母,以诸丧序列祔于茔次。州县以闻,旌其家。

  • 谭处端

    (1123—1185)元道士。东牟人,字通正,初名玉,号长真子。博学,工草隶书。师王重阳,传袭其道,往来于洛川之上。有《水云前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