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王慎中生平

王慎中生平介绍

王慎中(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查看王慎中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明正德四年九月二十七日(1509年10月10日),王慎中出生于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父王元纪,母李氏,生有5子,慎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11岁拜陈让为师,14岁时就学于理学家易时中。易时中是泉州理学名师蔡清的高徒,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他选授学生要求甚为严格,但对慎中却非常赏识器重。当慎中贽见行拜师礼时,易时中避席而起,连称“不当在吾弟子之列也!”

  嘉靖才子

  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18岁中进士,是年,回乡完婚。次年假满回京,授任户部主事,监兑通州。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王慎中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粮食在转运中霉烂,从不责怪运卒,及时处理分与军士,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称赞他办事“廉仁练达”。

  嘉靖八年(1529),改礼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举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在此期间,慎中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等名士切磋文章,学业大进。因文风相近,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称。

  嘉靖十年(1531),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在主持乡试中,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 ,文辞雅丽,人争传诵。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第二年会试,又蝉联高中头名状元,由此,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1533),转主客司员外。时朝廷拟选拔各部员外郎入翰林充馆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想借此笼络他,并给他作过暗示。然而,秉性狷介傲慢的王慎中却不肯前往拜谒,并声言“吾宁失馆职,不敢失身”。馆职虽然落选,而名声益著。不久,改调吏部验封司,旋晋郎中。不久因事贬谪为常州通判。

  勤于职守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仍然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王慎中的才学非常赏识,刚好江阴县出缺,就委派他去署理江阴。江阴任满,慎中又先后迁升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这些都是冷清闲散的衙门,使他更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在南京,他与王龙溪等文人学士研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并从原来“文必秦汉”的尚古观念中解脱出来,趋向于唐宋文风,推崇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诸家学说。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制定新的规章条例。如原来规定,读书人谒见教官、学政要按等级行屈膝拜参的大礼。慎中对这种卑躬奉迎的风气很是反感,便另行规定,生员进谒只行常礼,免去一切繁文缛节。同时,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解元殷士詹,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来的。

  仕途

  不久,升江西参政。江西是著名学者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地方父老还能记述王阳明讲学活动的旧事。王慎中追寻王氏的旧迹,经常往来于白鹿洞、鹅湖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

  后又迁河南参政。当时河南正闹饥荒,饿殍遍野。慎中协同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粟,赈救饥民。王杲见慎中办事干练,深得民心,上疏朝廷建议起擢重用。想不到题奏拔升的表章未见批复,却突然传来慎中被撤职罢官的通知,消息一传开,朝野哗然,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原来慎中一向清心鲠直,不屑于奉迎上司,阿附权贵,早年在礼部供职时,得罪上司夏言。此时夏言为首辅阁臣,执掌朝纲,一发现奏请拔升慎中的表章,更加嫉恨,于是不仅压下表章不报,反寻借口参了一本,硬是罢了王慎中的官。

  王慎中从嘉靖五年踏入仕途,到嘉靖二十年被罢黜,前后在宦海中浮沉15年,报罢时才33岁。人们都为他盛年被罢官感到惋惜。然而他自己却毫不介意,飘然甩手离开官场,遨游于淇水、太行、王屋、苏门、百泉、武当、衡山名山大川之间,悠然自得。

  王慎中晚年居家专事古文著作。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十七日(1559年8月19日)在安平家中病逝,年仅51岁,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

  慎中弟王惟中,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太仆寺少卿。侄王同休,万历十四年(1580)进士,光禄寺少卿。从弟王徽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岳州同知、江西佥事。从侄王同赞,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杭州知府,后升户部主事。人称为璐霞王家“一门五进士”。王家故宅在安海镇璐霞巷(沟),遗址即今培基小学右侧。

文学主张

  台阁体

  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把秦汉的好文章拿来,刻意摹仿,从篇章结构到句法、词汇,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损伤作品的内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学内容上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前七子”鼓吹一阵之后,终因其弱点而消歇。

  王慎中为文,早年受“前七子”复古主义的影响,标榜秦汉,“徒知掇摭割裂以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遵岩集·再上顾未斋》)。

  他在南京居官时,曾与王畿讨论王阳明的学说,又天量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二十八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认可唐宋大家欧阳修、曾巩等的作文手法,不受古人形式羁绊,言能达意。认为“学问文章如宋诸名公,皆已原本六经,轶绝两汉”(《与汪直斋书》);“学六经史籍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韩愈)、欧(欧阳修)、曾(曾巩)、苏(苏轼)诸名家”(《寄道原弟书九》)。这就和李、王等盲目尊古、不读唐以后书的偏颇狭隘的论调不同。

  他似乎看到秦汉文和唐宋文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唐宋文中,他特别推尊曾巩,认为曾文“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蔽亦已少矣”(《曾南丰文粹序》)。

  王慎中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要求文章能“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要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就和以抄袭类比为能的拟古主义者有根本的区别。

  为此,他乃尽弃旧作,完全以曾(曾巩)、欧(欧阳修)、王(王安石)三家为宗。《泉州府志》称:“慎中学博材俊,自视亦高,早第旋废,肆力文章,追轨作者。”“每构一篇,反覆沉思,意定而辞立就,赡而有则,深而不凿,按之成队,诵之应声。”

  受他影响的有唐顺之,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称王慎中之文“二百年来当为中兴,后有起者,或推尊北地(李梦阳)牛耳,相高终莫之及也。”

  开唐宋派风气

  嘉靖年间,王慎中成了另开唐宋派风气的第一人。他与唐顺之倡导的反复古主义的古文运动,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两人因而声名远播,天下并称为“王、唐”,又称“毗陵唐,晋江王”(唐顺之毗陵人),王、唐又与后起之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开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反复古主义的先河,给明代文坛增加几分生气。王慎中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

  但即使理论上如此之正确有力,文章表现得生意盎然,其主张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嘉靖中继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就是这一流人物。他们变本加厉,又把复古运动余波,搅起一阵浪花。而攻击王慎中之主张最力的,正是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时识拔的山东秀才李攀龙。

  尚书蒋德璟评论得很明白。他说:“欧阳公(欧阳修) 识苏子瞻,置第二,子瞻推重欧公不啻口。吾乡王道思(王慎中)先生,识李于鳞(李攀龙)先生,置第一,而于鳞讥毁亦不啻口。论者以此定二人优劣,非也。使于鳞之文果胜道思,如子瞻出永叔一头地,即毁之于师见薄,而于文示公犹未为过。

  今举世厌于鳞文,即元美(王世贞 )奉之最亲而晚年已有异议,大约如《史》、《汉》语,辅以赘牙而己,非真《史》、《汉》也。即元美戈猎五车,于今故亡所不综;辨史才高,而六经之学似亦惘惘。故学元美者,入门甚便,去古弥远。

  道思先生尝云:学马(司马迁)莫如欧(欧阳修),学班(班固)莫如曾(曾巩),吾正是学马、班,岂学欧、曾哉。第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马、班,止是每篇中抄得四五句《史》、《汉》,余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而曰学马、班,亦可笑也。此语直为七子传神。

  然元美渊富故不易及,亦自成其元美。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宋濂)、北地(李梦阳)、晋江(王慎中)、太仓(王世贞)为四大家。而为晋江者,非沉酣经术,酿深力厚,独立间架,未易下手,政恐逗入第套、寒温蹊径耳。若于鳞不足论也!”

猜你喜欢

  • 冯惟健

    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改汝至,号冶泉,又号陂门明中期著名文士,临朐人。冯裕长子。军人出身,始终未登身仕途。善为词章。著有《陂门山人文集》,收入《五大夫集》。

  •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 赵彦昭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后不久)字奂然,甘州张掖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后不久。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部尉。历左台监察御史。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睿宗立,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卒。彦昭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传于世。

  • 李慈铭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聂古柏

    元人。官吏部侍郎。武宗至大四年尝与礼部尚书乃马歹等奉使安南。工诗。有《侍郎集》。

  • 周虎臣

    周虎感,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徽宗政和间为永康令,部使者科须甚峻,争不听,以宣教郎致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一七)。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复召,四年(一一三○)除太常博士,往抚舒蕲镇抚使李成(同上书卷三六)。

  • 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 符曾

    符曾(1688—1760)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字幼鲁,号药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著有诗集《赏雨茆屋小稿》,有仁和吴氏刻本流传,亦査慎行作序,序中引虞邵庵之言誉之为“性其完也,情其通也,学其资也,才其能也,气其充也,识其决也,性情子所自具矣”、又著有《春凫小稿》及《半春唱和诗》,(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