郕
【源】 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武封为郕伯(郕国,故城在今河南范县境),后失其国,子孙以国为氏(7,12,15,62)。【变】战国时郕午仕赵,改为成氏(7,26)。【望】弘农(17,418)。
历史上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亦作 ‘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 或言武王封季载于此。其地在今濮州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 或去邑为成氏,与成肃公、成得臣同为一成。”
【源】 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武封为郕伯(郕国,故城在今河南范县境),后失其国,子孙以国为氏(7,12,15,62)。【变】战国时郕午仕赵,改为成氏(7,26)。【望】弘农(17,418)。
历史上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亦作 ‘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 或言武王封季载于此。其地在今濮州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 或去邑为成氏,与成肃公、成得臣同为一成。”
读音:Yīlóu【源】 鲜卑人姓,北魏献帝以次弟(第六弟)为伊娄氏(6,12,27,60)。【变】 ①后改为伊氏(27,70,242)。一说,改为娄氏(27,70)。②亦作〔伊楼〕(40,70)。【人
读音:Yīfú【综】 洛阳龙门左阳洞有北魏时《张元祖妻一弗造像》,一与乙同声,“一弗”为乙弗之异译(70)。
读音:sì【源】 ①春秋时卫嗣君复之后,见《风俗通》(1,9,12,15,17)。②宋初以庙讳改胤氏为嗣氏(17,60)。【望】 汲郡(418)。【布】 北京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
读音:Hài【源】 见《姓苑》(15,21,62)。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会》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Gāāi珞巴族姓氏。出自萨及氏,源於博嘎尔部落。为父系氏族,或以代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读音:Sūnmùēn赫哲族姓氏。汉意为 “独角龙”。疑其为氏族部落之图腾,因以名部,以部落名为其“哈拉” (即姓)。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读音:Yòunán【源】 见《姓苑》(9,11,15)。《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此即 “有南”;有,古亦音yòu。)
读音:Kèlièmùchén/Keremucin【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有此姓。源出居于巴尔忽真·脱窟木地区的客列木臣部落,以部为氏(384)。
读音:Sǎlá【综】 《五代史》有撒剌阿拨(17,62)。
读音:Jǐ【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纪,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后为齐所灭,因以国为氏(7,11,12,17,60)。②唐时纪迈本姓舒,改姓纪,见《宗躬孝子传》(60)。③清满洲人姓。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