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áo

茅姓,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茅国,后茅国灭亡,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二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有邾国大夫茅夷,其后代遂以其名为姓,即茅姓。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南,后来在陈留、晋陵发展成望族。今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均有茅氏分布。

茅姓历史人物有茅焦,战国秦臣。秦王政以事迁太后于雍(陕西凤翔),下令有敢谏者死,茅焦冒死入谏,认为秦正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此举会使各诸侯背离疏远秦国。于是秦王迎还太后,拜茅焦为上卿。茅坤,明文学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进士。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影响较大。茅鸿儒,又名兆儒,清画家,浙江钱塘人。工于诗词,喜欢游山玩水,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学家。主持修建了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之茅乡),子孙以国为氏(7,11,12,17,60)。②周时戎之别族有茅戎(亦称贸戎)(21)。族人分布于今山西平陆境,有以茅为姓者。③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东海(17,21,418),陈留、晋陵(7,21,60)。【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茅夷鸿,春秋时邾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 “周公第二子茅叔封於茅,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云: “周公之后也。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②或出自古代戎国,故地在今山东之曹县东南。

春秋郑大夫有茅地、茅夷鸿; 秦代有博士茅焦,上书说始皇; 《神仙传》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隐句曲山,成仙去,未知其为茅国之裔或别有茅邑也。望出陈留、晋陵。

又,汉代有茅容; 宋代有茅湘,丹徒人,兵部侍郎; 明代有茅坤,归安人; 当代有茅以升,桥梁建筑家。

猜你喜欢

  • 楊石

    读音:Yángshí【综】系由杨、石二单姓所组成。今湖南城步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 收载,其注云: “即杨食氏。”参见“扬石。”

  • 读音:yōu【源】 ①以谥为氏(12,15,60)。亦见《姓苑》(7,9,11,60)。 ②或居幽州者,以地为氏(60,62)。【望】 京兆(17,60,418)。【布】 湖北武汉有此姓(91)。【人

  • 读音:Tòu【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及《新编千家姓》(73,91)。【布】 大陆有此姓(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词典》引 《宋史》亦收,“宋有透逋。”未详其源。

  • 左佳

    读音:Zuǒjiā【综】 清镶黄旗蒙古骁骑校苏灵阿之妻为左佳氏(260)。

  • 陈方

    读音:chén fāng凤阳定远陈方亮,官镇国将军,本姓陈,育于方翁,太祖赐姓陈方,以继二家之宗。(见《宋濂集》)

  • 读音:Jué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 《姓氏词典》 引 《北史》亦收,其注称: “南北朝时有绝拔埿。”未详其源。

  • 徒父

    读音:tú fǔ【源】 春秋时漆雕凭徒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60,62)。【人】 徒父祺,战国时赵大夫,见《史记》(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当是漆雕凭徒父之后

  • 穆達齊

    读音:Mùdáq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瓦尔纳哈(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瓦尔纳哈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莽固岱

    读音:Mǎnggù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忙兀歹”。

  • 轩辕

    读音:Xuān yuán轩辕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黄帝以地名为号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轩辕姓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活动。轩辕姓历史人物有唐代东莞人轩辕集,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