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

艾姓的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艾姓始于夏后氏,夏朝有大臣汝艾,后人以祖辈名字为姓,遂成艾姓。

春秋时期有艾姓在山东形成望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

艾姓历史人物有艾预,宋人,考科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艾中儒,宋朝大臣,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成绩突出,受朝廷褒奖。

艾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四位。


【源】 ①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60,62)。 ②商时有艾侯国,见《舆地指掌图》(17)。商时有艾侯,武王俘之,其子孙以国为氏,见张澍注(1)。 ③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6,12,17,60)。其封邑在艾(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因以为氏(89)。 ④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后因以为氏(17,62)。 ⑤河南艾氏,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6,12,17,60)。 ⑥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179)。 ⑦彝(130)、苗(205)、蒙古(344)、土家(387)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汝南、天水(21,60,418),河南(12,70)。【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4%。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多艾姓,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人】 艾铨,汉时东平太守(21)。艾元徴,清济南人,顺治进士,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6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新疆之塔城,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彝、傈僳、傣、水、布依等多个氏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左传·哀公元年》: “ (少康) 使女艾谍浇。”“” 即 “”,汝艾,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助少康中兴。其后或以名为氏,遂有艾氏。②郑樵注云: “《晏子春秋》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 中裔欵也。亦谓之艾陵,齐鲁境上山。望出陇西、河南、天水。”此当以地为氏。③ 《魏书·官氏志》: “去斤氏改为艾氏。(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艾斤氏”; 《姓氏词典》 引作 “去斤氏、俟斤氏”。)④现行傣族“姓氏”,亦写作“”。云南之孟连有分布。本为姊妹排行“第七女”之意。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其名字构成为 “排行+名”。七女称“”,故为艾×,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

唐代有艾钦宣; 宋代有艾宣,钟陵人; 明代有艾自修、艾南英; 清代有艾显、艾元征。

猜你喜欢

  • 高車

    读音:Gāochē【源】 ①高车氏即九姓回鹘种类也,入中国者,号高车氏(6,12,27,60,242)。又,高车盖古赤狄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 读音:xiè【源】 ①春秋时郑大夫泄驾、泄伯(7)。 ②春秋时陈灵公时大夫泄冶之后(7,60)。【望】 荥阳(17,418)。【变】 亦作泄(7)。【人】 泄柳,春秋时鲁人(7,15)。泄公,汉时中大

  • 读音:i/Ay【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

  • 读音:Tiē【源】 宋时凡以他官而兼领馆职者,谓之贴职,或因为以氏(62)。【布】 安徽淮南(362)、陕西城固(383)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

  • 读音:Nèn【综】 ①隋、唐时西域苏毗部羌人姓(444),史书上亦称农氏(194)。苏毗系藏族先民,在唐时灭于吐蕃。故称历史上藏族姓(217)。②源出不详。江西宁都有此姓(280)。《姓氏词典》 收载

  • 祝融

    读音:zhù róng【源】 祝融氏之后,见《世本》(60,62)。【变】 一作〔祝诵〕(8)。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世本》 注云: “古天子祝融氏之后。”

  • 景丑

    读音:Jǐngchǒu【源】 春秋时齐大夫景丑之后。《孟子》有景丑氏(17,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引 《姓解》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亦收。未详其源。

  • 第三

    读音:dì sān【源】 系自妫姓。汉武帝徙齐诸田于园陵,以门族次第为氏,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7,15)。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见《姓谱》)

  • 读音:xuán【源】 黄帝之后有旋氏,即儇姓(60,62)。【布】 广东新丰(296)、顺德(363)、台湾新竹、桃园、屏东、台北、台南(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旋善,明时江苏江都人,宣德

  • 读音:Chāng昌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黄帝子昌意的后代。二是源于妊姓,昌氏是妊氏后代。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当今全国多省都有分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