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áo

晁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景王的小儿子王子朝被哥哥周敬王窃取了皇位,为避难逃至楚国。后代遂以王子朝名字的音近字为姓氏,是为晁姓。二也是以祖辈名为姓氏。春秋时蔡国有大夫晁吴,子孙后代遂以晁作为姓氏。

晁姓早期在河南、陕西一带居住。汉唐时期在陕西集聚,并远徙辽宁东部。逐渐形成京兆(今陕西西安)、颍川(今河南许昌)郡望。宋代以后,逐步向大江南北扩展,尤其是在河南、山东有较多分布。

晁姓历史人物有晁错,西汉人,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又随伏生研习《尚书》。后晁错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太子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为御史大夫,提出削诸侯尊京师的举措: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削藩措施引起了诸侯王的恐慌和不满,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为平叛,晁错因此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晁补之,宋朝诗人。济州巨野人,自号归来子。元丰二年进士,善于写文章,与秦观、黄庭坚、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才华出众,好学且不知疲倦,还擅长于书画,其作品深得时人的好评。晁说之,北宋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一生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春秋》,能诗善词,又擅长于画山水。

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三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景王之子朝之后,本姓朝,改为晁(12,62)。晁乃古朝字。②春秋时卫大夫史朝之子曰文,文子苟,苟子以王父字为氏。朝通晁,故有晁氏(7,9,12),③鼂亦作晁(21,60)。鼂亦古朝字。④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 京兆、颍川(12,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安徽等省多此姓,二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晁姓人口29%。【人】 晁错,汉时颍川人,景帝时为御史大夫(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北之芷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亦作 ‘朝’; 亦作鼂。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后。朝,亦作 ‘晁’; 一云卫大夫史晁之后,望出颍川、京兆。”

汉代有晁错; 唐代有晁采; 宋代有晁补之; 明代有晁世兴。

猜你喜欢

  • 樓必

    读音:Lóubì【综】 哈尼族姓。世居云南金平,汉姓为扬(137)。

  • 破六羅

    读音:Pòliùluó《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Dǐ【源】 见《直音》(15,21)。䣌系邸之讹(80),或由邸氏所改。【人】 䣌林,汉时上郡太守(15,24)。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风俗通义》收载;《续通

  • 读音:Suí【源】 见《篇海》,音随,国名(故城在今湖北随州南)(80),以国为氏。【布】 北京有此姓(92)。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陏,或作

  • 獯鬻

    读音:Xūnyù/Hsunyu【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可地

    读音:kě dì【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延氏(6,12,21,27)。疑为可地延氏省字所改。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延氏。

  • 读音:xiāng【源】 ①战国时齐宣王臣香居(一作车)之后(7,60,62)。 ②西域香国之人,以国为氏(60)。【望】 许昌(17),齐郡(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香隆,汉时

  • 揚成

    读音:Yánɡchénɡ【综】 周有隐士扬成胥(15,63)。

  • 伊克明安

    读音:Yīkèmíng'ān【源】 清蒙古八旗姓。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之厄鲁一旗皆伊克明安氏(23,63)。【变】 清正蓝旗蒙古闲散翁郭泰之妻为依克明安氏(260),〔依克明安〕似即伊克明安之异译。

  • 麻灣

    读音:Máwān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道孚有分布。本为地名,以地为姓。此姓系道孚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