䎰
【音】䎰氏有Zuó、Jí二音(63)。且源出不同,参见䎰(Jí)姓。【源】䎰,古地名,在蜀。见李斯《苍颉篇》(11,62)。是以地为氏(7,11,17,60)。【望】蜀郡(17,418)。【变】即䣢,《广韵》以䣢作䎰,系传写之误(86)。
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广韵》云: “䎰, 亦姓。 出 《仓颉篇》。”(按: 《仓颉篇》作“”。孙星衍注: “《广韵》作䎰, 传写之误,今改正。”是“䎰”乃 “”之误, 姑兼收以备考。)
【音】䎰氏有Zuó、Jí二音(63)。且源出不同,参见䎰(Jí)姓。【源】䎰,古地名,在蜀。见李斯《苍颉篇》(11,62)。是以地为氏(7,11,17,60)。【望】蜀郡(17,418)。【变】即䣢,《广韵》以䣢作䎰,系传写之误(86)。
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广韵》云: “䎰, 亦姓。 出 《仓颉篇》。”(按: 《仓颉篇》作“”。孙星衍注: “《广韵》作䎰, 传写之误,今改正。”是“䎰”乃 “”之误, 姑兼收以备考。)
读音:cháng黄帝子挥之后有长氏。(见《路史》)▲<春秋楚>长沮,隐士。
读音:Dújí【源】 金时女真人姓(60,62,71)。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望】陇西(60,62)。【变】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通吉〕(24)。又,《三朝北盟会编》中有金姓独斤氏(
读音:Ālǐkǎn金代女真族姓氏,其汉姓曰 “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 《姓氏词典》 引 《中国风俗史》 亦载,其注云: “后改为何氏。”
读音:Sīlí《姓氏词典》 引 《宋史》 收载。其注称: “宋有思离·麻啰皮。”未详其源。
读音:mù yì【源】 北魏时代北多兰部有木易姓(7,12,21)。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后魏有木易于,为多兰部帅。”
读音:Yúguān【源】 见《姓苑》(15,63)。
读音:Pàn《姓氏词典》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hū【源】 西域天竺人姓(7,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西域天竺人姓。”古印度人入居中国西域而以菽为姓。又,菽,古指豆类,或以粮食名为姓,如麦、粟之类。
读音:Dōngfāng【源】 相传为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因氏焉,见《风俗通》(1,6,17,21,60)。【望】平原(17,418),济南(21)。【布】山东惠民(382)、台湾台北(6
读音:Suí【源】 见《篇海》,音随,国名(故城在今湖北随州南)(80),以国为氏。【布】 北京有此姓(92)。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陏,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