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古录

集古录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详见《新唐书》条。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猜你喜欢

  • 希腊志略

    七卷。未著撰者姓名。英人艾约瑟(Joseph,Edkins)译。书七卷。卷一,溯希腊人初始,分十五节叙述。卷二,比罗地上古诸事,分二十一节叙述。卷三,雅底加上古诸事,分二十一节叙述。卷四,约年背叛并波

  • 读经琐记

    不分卷。近人易顺鼎(详见《经义莛撞》)撰。此书附刊于所著《经义莛撞》后,其价值似不如之。其中偶杂前人已论之言。如引张孝达之说,谓《尚书》“率循大卞”,即“大变”,“循”与“顺”通,“循大卞”犹言顺大变

  • 漳州府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清魏荔彤修,蔡世远等纂。魏荔彤,字念庭,柏乡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漳州府知府。蔡世远,漳浦人,翰林院庶吉士。按漳州有志,始于宋淳熙五年。宋嘉定六年、淳祐三年、明正德七年、嘉靖

  • 胶州志

    ①八卷。清孙蕴韬修,高国栖纂。孙蕴韬,汉军正红旗人,官生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胶州知州。高国栖,胶州人,生员出身。《胶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余邦辅,其排列零乱,取材芜杂,亦须订正。且年远事湮

  • 左传翼

    三十八卷。清周大璋(1671-1737)撰。大璋字聘侯,桐城(今安徽桐城)人,雍正二年(1724)五十四岁成进士,授湖南龙阳县。后因年老请改教职,选华亭教谕。生平湛深经术,尤工《左氏春秋》,贯穿融会,

  • 汉魏石经集拓

    四集(原拓本)。汉魏石经集拓,凡四集。第一集为大兴孙壮集拓,前有民国十七年鄞县马衡的序和所编的目,计汉、魏两刻,凡一百一十六石,一千零九十八字。第二集为大兴孙壮与徐洪宝辑拓,前有目,为孙氏所编。计汉、

  • 孝经定本

    一卷。元吴澄撰。吴澄事迹详见《易纂言》条。该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

  • 仪礼述注

    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生平详见《周礼述注》。《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

  • 台省疏稿

    八卷。张瀚撰。张瀚(1511-1593),明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子文,号元洲。嘉靖乙末(1535)进士,由南京工部主事出知庐州府、大名府。历陕西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兵部侍郎。隆庆(1567-15

  • 宋传

    见《宋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