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物志

长物志

十二卷。明文震亨(1585-1645)撰。文震亨,字启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文征明之曾孙。天启中以恩贡为中书舍人,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长于书、画,且咸有家风,并以善琴供奉。明亡后,绝食而死,年六十。顺治初谥节愍。此书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类,每类各为一卷。书名“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之语。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余事》为参佐。但因文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见闻又广,所以所言收藏、赏鉴诸法,颇具条理,较他本略胜一筹。书中有沈春泽为此书作的序,他在序中称:“……余观启美是编,室庐有制,贵其爽而倩,古而洁也;花木、水石、禽鱼有经,贵其秀而远,宜而趣也;书画有目,贵其奇而逸,隽而永也;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衣饰有王、谢之风;舟车有武陵蜀道之想;蔬果有仙家瓜枣之味;香茗有荀令玉川之癖,贵其幽而暗,淡而可思也。法律指归,大都游戏点缀中一往删繁去奢之意义存焉,岂唯庸奴钝汉不能窥其崖略。即世有真韵致真才情之士,角异猎奇,自不得不降心以奉启美为金汤,诚宇内一快书。……”文震亨于每一类之首,皆注有撰此类之目的,如其在书画类中说道:“金生于山,珠产于渊,取之不穷,犹为天下所珍惜。况书、画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宝爱。一入俗子之手,动见劳辱,卷舒失所,操揉燥裂,真书画之厄也。故有收藏而未能识鉴,识鉴而不善阅玩,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不能铨次,皆非能真蓄书画者。又蓄聚既多,妍媸混杂,甲乙次第,毫不可讹。若使真赝并陈,新旧错出,如入贾胡肆中,有何趣味?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文震亨正是鉴于此,才特立此类,将书画之鉴赏、收藏等诸项事宜明白交待给世人,使有所遵循。书中所言,多为后世所援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有《砚云甲乙编》本、《说库》本、《续粤雅堂丛书》本、《美术丛书》本、《小郁林》本、袖珍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1984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的《长物志校注》。

猜你喜欢

  • 浮溪集

    三十六卷。宋汪藻(1079-1154)撰。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历迁著作佐郎。钦宗时,召为屯田员外郎。高宗即位,召试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

  • 尚书讲稿思问录

    二卷。清官献瑶撰。官献瑶字石溪,福建德化人,乾隆四年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讲稿系官献瑶在太学为诸生讲演时而作,官氏谦逊而不自以为是,故名其稿为“思问录”。卷首有自序,作于乾隆癸已(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

  • 满汉合璧朱子节要

    十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明高攀龙辑。翻译皆是旧语,故知是书为乾隆以前之人所作。原本前,有明万历三十三年壬寅高攀龙自序;又有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北平朱之弼序。攀龙,字云从,一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人,少志程朱

  • 别雅

    五卷。清吴玉搢撰。吴玉搢(1699——1774)字籍五,号山夫,晚号顿研,又号钝根。江苏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于仕途不遇,晚年方得贡生,授凤阳府训导。生平究心金石、文字之学。尚著《说文引经考》二卷、

  • 读左随笔

    不分卷。清王元稚撰。元稚字少樵,自号无暇逸斋主人,籍贯不详,光绪、宣统年间曾主讲顺天高等学堂。潜心经史,所著书十余种,合为《无暇逸斋丛书》印行,是书是其中的第十一种。据编首自序,此书原名《左传讲义》,

  • 齐诗传

    二卷。清代马国翰辑。据《汉书·艺文志》载,原有《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二十九卷,《齐杂记》十八卷。《汉志》、应劭均称后苍作齐诗,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徐天麟《西汉会要

  • 安危注

    四卷。明吴甡编。甡字鹿友,南直隶兴化(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该书主要辑录汉晋唐宋几代将相生平事迹。其题目取自陆贾《新语》中“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

  • 东西洋考

    十二卷。张燮撰。张燮(1574-1640),字绍和,别号海滨逸史。福建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以博学知名于时。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需要,张燮应海澄县令陶熔之请撰写了《

  •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续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作品,详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太仓稊米集

    七十卷。宋周紫芝(1082-?)撰。周紫芝,宣城(今安徽芜湖)人,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宋高宗至孝宗时在世。卒年不详。绍兴中进士,历官枢密院编修,左司员外郎。其人,有才无节,因为阿附秦桧,世人论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