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四书丛说

读四书丛说

① 四卷。元许谦(1269-1337)撰。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人称白云先生,元代理学家,浙江金华人。受业于金履祥之门,尽得其学精华,曾讲学于东阳(今属浙江),从者千余人。《提要》著录该书计《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缺其半,《论语》全缺,乃残本。另有足本八卷传世。许谦以为学以圣人为准,圣人之学备于四书,四书之学备于朱子,以是著书补《四书章句集注》所未备,考证名物,阐发义理,立论平实。该书传本较多,足本有:影抄元刻本(北图),元至正七年(1347)刻本(北京馆、上海馆),明弘治十二年(1499)刻本(上海馆),明抄本(浙江馆),皆为八卷本,计《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三卷、《孟子》二卷。清胡凤丹《金华丛书》本、民国间《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也是八卷。残本有元刻本五卷,计《大学》一卷、《中庸》二卷、《孟子》二卷,存于北图。② 八卷。元许衡(1209-1281)撰。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教育家、理学家,著有《大学直解》、《中庸直解》等。此书已收入《四库》。据提要只有许谦《读四书丛说》四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缺半,《论语》全缺。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有《论语丛说》三卷,又能《读中庸丛说》二卷,则从吴中藏书家得见元板《中庸丛说足本》二卷。合之遂成完璧。此本为嘉庆间何元锡所刊。元锡字梦华,浙江钱塘人,家多藏书,精鉴别。是本前有阮元作《何氏丛书序》。又有阮元作《何氏访书图题辞》,卷首有吴师道原序,首称谦师从金仁山,仁山师从王鲁齐,从登何北山之门,北山学于黄勉齐,而得朱子之传。称《丛说》对《章句集注》,化深奥为浅白,化简约为明畅,提要通异,划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训诂名物之缺考证补而未备的,兼详著述。又称许谦未殁时,西州人有得其书而欲刊之,其闻便使人止之,且恐记录有差,自取以视,因得遂为善本。该书有嘉庆间何元锡刊本。

猜你喜欢

  • 岭海焚余

    三卷。明金堡撰。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县)人。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官止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脱发为僧,释名今释,抗志以终。是编三卷,皆为奏疏,上卷十八篇,自隆武乙酉十月至丙戌八月,中卷下卷共三十一篇

  • 性理群书集览

    七十卷。不著撰者姓名,但题琼山玉峰道人集览,不知为何人。此书取永乐《性理大全》中的人名、地名、年号、训诂之类,依照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之例,各为其作注释。有增注者,则别标为附录。然而注释较浅陋。如《

  • 素岩文稿

    二十六卷。清王喆生(约1697年前后在世)撰。王喆生,字醇叔,一字素岩。江苏昆山人,生卒年均不详。初师朱用纯,后游长洲彭定求之门,好读书,重行检。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授编修,后充会试同考官,

  • 朱子钞释

    二卷。明吕楠(见《泾野子内篇》)撰。此书为嘉靖十五年(1536)吕楠任国子监祭酒时所辑。宋儒之中,以朱熹的著述最为丰富,流传最多。其时诸弟子所述者,有《池录》、《饶录》、《饶续录》诸刊。南宋黎靖德刊除

  • 书蔡传附释

    一卷。清丁晏撰。乾隆中叶以后,清代学者普遍重汉学而轻宋学,对于南宋蔡沈的《书集传》十分冷落,不过不少学者仍袭用蔡沈之语而不自知。此书则对于蔡沈的《书集传》中解释较好者,全部标了出来,比如《舜典》,今文

  • 永绥直隶厅志

    六卷,周玉衡修,杨瑞珍纂。周玉衡,浙江萧山人,举人,同治元年(1862)任永绥厅同知。杨瑞珍,厅人,举人。厅志创自乾隆初元(1736)梁臻,实成于十六年(1751)段汝霖,其时仅规模初具,记载简略可知

  • 读易略记

    无卷数。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又号罍庵,浙江海宁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旌德县知县,入清不仕。其易学出自黄道周,此书也间或引用黄道周的话。但持论又与黄道周不同。言象数不主邵子之说。

  • 资治通鉴补正

    即《资治通鉴补》。

  • 绣余吟稿

    一卷。清孙瑞贞(生卒年不详)撰。孙瑞贞,字庆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毕亮之妻,清代文学家。此书有同治二年(1862)双庆堂刊本,由其子毕嘉祯所编辑。书前有《孙孺人小传》,彭澹芳哀词,《贞烈记》,施宜

  • 通介堂经说

    三十七卷。清徐灏(生卒年不详)撰。徐灏,字子远。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为一本治经的书,根据声调以确定训诂。在此书中,徐灏对汉代治学、宋代治学、清代治学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尤其在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