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本义

诗本义

十六卷。附《郑氏诗谱补亡》一卷。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滁州太守、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因批评朝政、参预革新,屡遭贬谪。晚年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青苗法表示异议。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诗、词、赋,文俱佳,而以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文主张明道取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北宋诸大家王安石、曾巩、苏洵父子等均出其门下,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在诗学理论上,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代的诗歌创作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他的著作较多,除《诗本义》外,还有《新五代史》、《集古录》等,参加修撰《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欧阳修认为汉学《诗经》学疏略谬妄,为求《诗经》本旨与义理,写出《诗本义》一书,又称《毛诗本义》,全书共一百十四篇,另有《统解》八篇,《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卷,《诗图总序》一卷。说诗部分一般一诗一题,性质相近的数诗一题。每题下分《论曰》和《本义》两部分(部分的只有《论曰》)。《论曰》带有杂论性质,主要内容在于驳毛、郑的错误。《本义》主要在于串释篇义,进行通解。《时世论》主要是研究“二南”的时代。《本末论》主要是就诗人作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和经师之业等问题论学习《诗经》应得本通末。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综合性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本义》的最大成就在于动摇了统治《诗经》达千年之久的尊序体系。他指出:“《诗序》非子夏所作”,“《序》之所述乃非诗人作诗之本意,是太师编《诗》假设之义也。毛、郑遂执《序》意以解诗,是以太师假设之义解诗人之本义,宜其失之远矣”(《诗本义》卷一)。欧氏是开疑序之风,并影响宋一代学术风气的第一人。以往的经生大多不懂文学,只好采用以史比附的方法,欧阳修开始有意地用文学的眼光来研究,他认为诗是言情的,因此训释诗歌也应“以人情求之”(《诗本义·出车》)。他解释《诗经》不再局限于字句本身,而是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诗经》时代进行训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本志”,是符合实际的。郑玄说诗主毛,兼取“三家”诗说,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在资料的运用上确有过滥的地方,迷信谶纬,喜为怪说,欧阳修也是第一个对这种作法进行批评的人。由于受了诗教的影响,使欧阳修在说诗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他主观上想摆脱毛、郑的影响,而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每当他对诗义无法自圆其说时,往往借助于“美刺”说诗,他否认“爱情诗”的存在,并为之曲解,该书附录的《郑氏诗谱补亡》,对已佚的《诗谱》辑佚有一定的功绩,对诗作的年代考证也多主观臆测。现存版本有《四部丛刊》本、《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别本声律发蒙

    六卷。元祝明(生卒年不详)撰。原书二卷,此本作五卷。大约为后人所分,书末附歌一卷。题曰黄石居士撰。每卷又题马崇儒重订。此二人均不详。据书中前后题识,盖嘉靖中衡王府医正也。

  • 张文贞外集

    二卷。清张玉书撰。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生平详见《张文贞集》(辞目)。此集共二卷。其中序九篇,跋一篇,募疏一篇,祭文十七篇。盖当日编辑文集时所删,而后人掇拾刊行之。今观此集,其文多为应酬之作

  • 历朝赋楷

    八卷。清王修玉(生卒年不详)辑。王修玉,字倩修,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间贡生。著有《松壑堂集》等。此集为历代辞赋总集。所选之作上起周末,下迄清康熙中,共收辞赋一百六十七篇。编成于康熙二十五年(1

  • 艺游录

    二卷。清骆腾凤(详见《开方释例》)撰。包含他对《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缉古算经》、《测圆海镜》等书的研究札记二十二篇,主要是为阐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而作。在《艺游录》卷一中骆腾凤使用了“大衍求一

  • 御制耕织图

    二十三幅。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清圣祖玄烨命人绘制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以颁示子孙、群臣,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续四库提要》)每幅图上均附诗一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 清秘述闻补

    二卷。清钱嘉福(详见《清秘述闻续》)撰。作者曾据《清秘述闻》体例编成《清秘述闻续》一书。后因宗室乡会试题目及首名,以及奉天府府丞例兼学政事,为《清秘述闻》所未载,故合王家相(详见《清秘述闻续》)等所辑

  • 礼记义证

    一卷。后魏刘芳(详见《毛诗笺诗义证》条)辑。清马国翰撰。马辑本只六条,有得有失。其有,“云卜赴也,赴来者之心”。此为得也。赴从卜声。《诗·大田》“秉畀炎火”,《释文》“秉”,“《韩诗》作卜,卜报也”。

  • 永嘉先生集

    十二卷。明张著(约1370年前后在世)撰。张著字则明。浙江平阳人,后徙居常熟。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年(1370)举人。官至临江同知,卒于官。此集共十二卷。卷中诗文按体编次。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

  • 治禾纪略

    五卷。清卢崇兴撰。卢崇兴。字斗瞻,广宁(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年(1663),卢崇兴任嘉兴知府,不久迁台州巡道。于是辑录其在郡时移文、条约、谳语,及嘉兴百姓挽留状牒,编为此书。嘉兴古称禾兴,

  • 敦煌本毛诗故训传

    残存五卷。是卷罗振玉据法国巴黎所藏敦煌写本影印。计唐写本二卷,六朝写本三卷。唐本甲卷始于《周南·汝坟》“(王)室如毁”句,迄于《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句。乙卷始于《邶风·柏舟》《故训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