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汇纂
十卷。清王之铁(生卒年不详)撰。王之铁字左仗,号朗川,湘阴(湖南省)人。康熙末年诸生,积学笃行,遵循礼法,授徒玉笥山,先课以小学近思录,始及五经百家子史,从游者甚众,尚有入德津梁。《言行汇纂》是王之铁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分四十门,都是杂采一些古人嘉言懿行,参以自己的见解。尽是通俗劝善之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者掌握。书中不足之处,语言多是鄙俚,不文雅,还参以福祸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传本少见。
十卷。清王之铁(生卒年不详)撰。王之铁字左仗,号朗川,湘阴(湖南省)人。康熙末年诸生,积学笃行,遵循礼法,授徒玉笥山,先课以小学近思录,始及五经百家子史,从游者甚众,尚有入德津梁。《言行汇纂》是王之铁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分四十门,都是杂采一些古人嘉言懿行,参以自己的见解。尽是通俗劝善之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者掌握。书中不足之处,语言多是鄙俚,不文雅,还参以福祸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传本少见。
三卷。朝鲜赵翼撰。赵翼字飞卿,号渚浦,平壤人,生于宣祖十二年己卯,卒于孝宗六年乙未,官至左相。著有文集十五卷。本书为奎章阁旧藏写本,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今存为残本,上、下两卷,久已残缺,今仅存中
二卷,清耿介(1618-1688)撰;《补编》一卷,清施奕簪撰。耿介字介石,号逸庵,登封(今属河南)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曾师事孙奇逢,后复兴并主讲嵩阳书院,学术上兼合程朱理
一卷。梁崔灵恩撰。清马国翰辑。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约生活于510年前后。少笃学,尤精于“三礼”、“三传”。先仕北魏为太常博士,梁天监十三年(514)南归。武帝因推崇其儒术,拜为员外散
二十卷。清张溍(1621-1678)撰。张溍字上若,磁州(今河北邯郸)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本书共二十卷,乃其晚年家居时所作。以《千家诗注》为本,而稍节其冗复。集中凡称原注者,
四十四卷。清邓显鹤(1777-1851)撰。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举人。官宁乡训导。博览群书。专意表彰先哲,世人称为楚南文献者达三十年。曾搜刻《蔡忠烈遗集》、《王船山遗书》,编校《欧
十五卷。清王瑬撰。王瑬原名仲瑬,字亮生,江苏吴(今江苏吴县)人。关于四书地理,阎若璩撰有《四书释地》,较为精核,却也不无可议。是书载洪亮吉说,认为中牟在今彰德府汤阴县,援引《管子》、《韩非子》之言为证
① 无卷数。清焦袁熹撰。焦袁熹详《春秋阙如编》条。此书以《礼记》中《大学》、《中庸》注疏及《论语》、《孟子》注疏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互相比勘,抉择是非,而对朱说颇多偏袒。书中疏于考证,错谬时有。②
一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师事安熙,吴澄、虞集。泰定元年(1324),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参修《武宗实录》,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武
不分卷。未著撰者名氏。本书皆采掇前人论文之语,抄录而成。所引如《纬文琐语》、《湖阴残语》之类,世已无传,颇有足资考证者。然舛误冗杂,亦复不少。如所引杜牧一条,本是《李贺集序》所言譬贺之诗,而误以为泛论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