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童山诗音说

童山诗音说

四卷。清李调元(生卒年不详)撰。调元字羹堂,一字赞庵,号鹤州,又号雨村、墨庄、醒园,晚年号童山蠢翁,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罗江一带)人。少而好学,于经史百家及稗官野乘,无不观览,且好著书,群经、小学,皆有撰述。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直隶通永道。著有《童山诗集》四十二卷、《童山文集》二十卷、《蠢翁词》二卷、《童山自记》一卷、《童山诗音说》四卷及各类注疏、辨正、考正之书共约四百多卷。此书注释诗之音韵,全然否定宋吴棫之《韵补》,亦不参正当时著名音韵之书(如陈第《毛诗古音考》、顾炎武《诗本音》),而多臆断,多不可靠。然亦有可取之处,如“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句,历引毛传孔疏朱集传而辨之,以为“济盈者,车辙本即在水中,何可谓之不濡?毋乃继取叶韵,而略其义乎?”是说既非空言,又有见地。似此者,书中亦有不少,说诗之人不可废之。此书有函海本。

猜你喜欢

  • 彰明县志

    五十七卷首二卷,清朱铁梅原本,何庆恩修,李朝栋纂。何庆恩,字恺棠,广西灌阳人,举人,曾任彰明县知县。李朝栋,陇西人,拔贡。彰明志略,创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陈献可,共十卷,分类五十,计一百二十一篇

  • 季汉书

    五十六卷。明谢陛撰。谢陛,字少连,歙县人。此书主要记述了汉末、蜀国、吴国、魏国及晋初的历史。分本纪、内传、外传、载纪、杂传、表等,另书前有正论五条,答问二十二条,凡例四十四条,表述全书的宗旨。但在编写

  • 摛文堂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慕容彦逢(1067-1117)撰。慕容彦逢,字淑遇,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调铜陵主簿。复中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崇宁元年(1102),除秘书省校书郎,

  • 众真记

    见《枕中书》。

  • 后汉书琐琐

    六卷。明郝敬撰。郝敬有《前汉书琐琐》已著录,书前有自序,此书当在《前汉书琐琐》之后成书的。《后汉书琐琐》与《前汉书琐琐》体例相同。只是采录的旧注及他自加的铨释,比《前汉书琐琐》少。况诠释中各有所长。如

  • 佩文韵溯原

    五卷。清刘家镇撰,其子齐昂校。家镇字奂为,福州人。其自序略云:诗家以押韵奇险相尚,于《广韵》《集韵》等书挈音韵之总要者,往往置而不观。我圣祖仁皇帝御定《音韵阐微》,集韵学之大成,洋洋盛典,但其书罕传,

  • 重修和顺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黄玉衡修,贾纂。黄玉衡字南亭,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1766)调任和顺任知县。在任期刑清政简,训士惠农,颇得绅民称赞。贾字吉人,平州

  • 吴越游

    八卷。明王叔承(1537-1601)撰。王叔承,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又更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江苏吴江人。是集凡十卷。前六卷为诗,乃江苏无锡陈以忠所刻。后二卷为杂文,为浙江乌程(今吴兴)范应期

  • 振绮堂遗书

    七种,四十八卷。清汪远孙编。汪远孙字小米,自号借闲漫士,道光年间举人。家有振绮堂,藏书数十万卷。汪远孙好读书,尤喜地理学著作,又精心于《国语》等。其撰述未成定本,汪远孙亡故,其弟汪迈孙请人整理遗稿,而

  • 汉隶辨体

    四卷。清尹彭寿(生卒年不详)撰。彭寿字慈经,光绪六年(1880)科副贡,候选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山东学政裕德以其邃于训诂、学有根源荐于朝,赏加国子监学政衔。著作除是编外,还有《石刻证经》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