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

十六卷。是明初乐韶凤等人奉明太祖敕命编撰的一部官韵书。编撰者除乐韶凤外,还有宋濂、王撰、李淑允、朱右等十人。乐韶凤,字舜仪,一字鸣瑞,号廷瑞,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洪武三年(1370年)授起居注,六年(1373年)拜兵部尚书,改侍讲学士,以国子祭酒于十三年(1380年)致仕归。博学能文章。《洪武正韵》成于洪武八年(1375年),后《中原音韵》五十年。宋濂序斥沈约所编韵书为“吴音”,强调《洪武正韵》要“一以中原雅音为定”,这种提法与周氏《中原音韵》是一致的。明人沈宠绥《度曲须知》下卷说:“诸臣承诏共辑《洪武正韵》,一以中原雅音为准焉。夫雅音者,说者谓即《中原音韵》是也。”沈氏认为中原雅音即《中原音韵》。但《洪武正韵》不仅保留入声韵,平声不分阴阳,而且保留全浊声母,与《中原音韵》有很大区别。这种现象怎样解释呢?赵荫棠认为编撰本书和参与审订的人多数是南方人,所以此书受南方方言影响。王力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编此书的人为了奉诏,所以对于古说不敢完全推翻,例如中国历代相传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他们不敢毅然减去入声;第二,编者以南人居多,甚至大部分是吴人,如果不是精通音韵而且熟习中原音的,就难免为自己的方音所影响,例如江南原有入声、浊纽、又寒删有别,就容易误认中原音也是如此了。《洪武正韵》之编著,为的是反对沈约的吴音,而书中却包含着许多吴音的成分,这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此书既然是许多方音杂糅而成的,在语音史上就比不上《中原音韵》有价值。不过,如果我们在这里头能发见多少当时各地方音的痕迹,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汉语音韵学》)。《洪武正韵》分为七十六韵,平、上、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韵,入声十韵。平声为: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监。上声为: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筿、巧、哿、马、者、养、梗、有、寝、感、琰。去声为: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箇、禡、蔗、样、敬、宥、沁、勘、艳。入声为: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这七十六韵,如不计平上去之别,则舒声有二十二韵类,入声十韵。舒声二十二个韵类较《中原音韵》多出三类。这主要是它将周书的“鱼模”分为“鱼”与“模”两类,“鱼”韵收“书、除、猪”等字,其时读〔iu〕,而“模”读〔u〕。它又将周书的“萧豪”分为“萧”、“爻”两类,“爻”类收原豪肴韵字,“萧”类收原来的萧韵字,两者的区别是〔au〕〔iau〕与〔iεu〕。它还将周书的“齐微”韵分为“齐”“灰”两类,两类的区别是〔ei〕与〔uei〕。《洪武正韵》把《中原音韵》的“鱼模”、“萧豪”、“齐微”各分为二,不过是分得较细而已,就音系而言,两书并无区别。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说:“其分韵几乎全是神袭《中原》,这是周氏大革命后的现象,它以‘中原雅音为定’者,或许就在于此。”与《中原音韵》不同的,是它保留入声十部。人们多认为是遵从南方之音,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即说:“至《正韵》则不然,它所根据的蓝本是毛晃父子的《礼部韵略》,产生地又近江浙,参与编者又多是南方人,所以把入声独立而不派入三声之内。”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则认为“《洪武正韵》的保留入声韵,不一定是复古的表现,也不一定是反映南方方音。我们知道,它是反对‘拘于方言’而主张‘一以中原雅音为定’的,它的语音系统,应该说与‘中原雅音’——明代的读书音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说它是‘南北混合的典型’,这话未必恰当。”《洪武正韵》的另一特点是平声不分阴阳,并保存全浊音声母。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系联切上字,得其声类三十一。与“三十六字母”比较,《正韵》少了五母,这就是“非”与“敷”,“知”与“照”,“彻”与“穿”,“澄”与“床”,“泥”与“娘”分别相混。《洪武正韵》的这一特点明显地反映了它的保守性,是它对传统韵书的沿袭,也是由于编撰者方音产生影响,使其参杂南方方言的一些特点。《洪武正韵》的这一特点,为南曲作者所欢迎,故有“南宗《洪武》”的说法;但使用共同语的“学士大夫”对这部书并不欢迎,往往“束置高阁,不复省视”,虽以天子之尊,悬是书为令甲,而终不能行于天下。“其注释一以毛晃《增韵》为稿本,而稍以他书损益之。”(《四库提要》)是书刊于明初,另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衡府厚德堂刊本、明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刊本。

猜你喜欢

  • 补纂仁寿县原志

    六卷末一卷,清翁植、杨作霖修,陈韶湘纂。杨作霖,遵义人,曾任仁寿县知县。陈韶湘,邑人,举人。仁寿县志,自道光县令马百龄重修后,同治县孝廉马伯枚复别新旧志。兹篇则为光绪县令翁植嘱陈韶湘所纂,然事未竟而翁

  • 原诗

    四卷。清叶燮(详见《江南星野辨》)撰。是书为论诗之语。分内篇外篇,又各分上下。其内篇为诗歌理论,论述了“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其上卷注源流正变,即诗之历史变迁,以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

  • 三教问答一册

    不分卷。美国人泰西·杜步西(1845-1910)撰。杜步西是美国南长老会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在杭州、苏州传教。著有《“姑苏”——江苏的省会》(1899)等书。此书是作者宣扬基督教的一部传道之作。

  • 宝章待访录

    一卷。宋米芾撰。米芾生平,《画史》已著录。是书皆记宋之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

  • 古山集

    四卷。明桂华(约1526年前后在世)撰。桂华,字子朴,湖南安仁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大学士萼之兄。尝从胡居仁门人张正游,故所学颇为醇正。著有《古山集》。是为其诗文别集,共四卷。四库

  • 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 读易例言

    无卷数。清孙廷芝撰。孙廷芝字铜池,山东平度人。他自幼学习周易,后来在潍县刘氏学馆任教师。为了向学生传授周易,才著此书,以为学易的启蒙。此书共有二十九个图解,如卦位解、交重单拆解、贞晦解、三十六宫解等。

  • 东坡全集

    一百一十五卷。宋苏轼(1036-1101)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除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间,上书论新法不便,触怒

  • 说郛

    一百二十卷。明陶宗仪(?-1396?)撰。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今属浙江省黄岩县)人。元朝灭亡后,陶宗仪隐居乡里,拒不仕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下诏广征天下儒士,陶宗仪以疾固辞,继续隐

  • 存信篇

    五卷。清沈佳撰。佳字昭嗣,号复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进士,初知湖广监利,调安化,卒于官。著有《明儒言行录》、《礼乐全书》、《明代人物考》、《复斋遗集》等。该书记永历时事,起隆武二年(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