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法言

法言

十卷。汉扬雄(前53-公元18)撰。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以词赋著称于世。中年到京师,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后被推荐给汉成帝。曾随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甘泉赋》、《河东赋》,受成帝赏识。平帝五年(公元5年)任命为大夫,王莽氏汉后被贬,但不久又被召为大夫。他一生未做大官,苦心专研哲学,模仿《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还有《方言》、《蜀王本纪》、《难盖天》等文史和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扬雄之作,诸史志皆有著录。《汉书·扬雄传赞》中说他写《太玄》时称“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乃作《法言》;史莫大于《仓颉》,而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雄著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已佚,如《仓颉训纂》、《乐》、《箴》、《扬雄集》等;而现存的有《太玄》、《法言》、《方言》。不过佚著,自宋以后多有辑本,其主要著作保存完好,并有多家为之作注。这对研究扬雄的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法言》包括《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重黎》、《寡见》、《五百》、《先知》、《渊骞》、《君子》、《至孝》十三篇。全书尊圣人,谈王道,主要宣传儒家传统思想。但提出“天地交,万物生”,“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提倡“学以治之,思以精之”,“多闻则守之约,多见则守之卓;寡闻见无约,寡见者无卓也”。这反映了扬雄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总之,扬雄的学说,基本上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秘主义思潮相对立的,并对许多神秘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他力图把古代的儒家学说从谶纬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版本有宋刻大字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元刻《纂图互注》本,《春在堂全书》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改题为《法言义疏》。此本是《法言》注中最详细的本子。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南部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王瑞庆、盛朝辅修,徐晓泉、李鉴平纂。盛朝辅,曾任南都县知县。徐晓泉,孝廉。李鉴平,孝廉。《南部县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共三十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天文。卷二,舆地。卷三至卷

  • 痘疹传心录

    十九卷。明朱惠明(生卒年不详)撰。朱惠明,字济川,浙江长兴人,先攻科举,后习医业,专擅儿科,医名颇著。此书卷首有明万历间潘季驯、朱凤朔、沈子木三家序,称作者治痘独有心得。此书卷一论阴阳五行,痘现部位。

  • 小重山房诗续录

    十二卷。清张祥河(1785-1862)撰。张祥河,字诗舲,甘肃华亭人。嘉庆举人,官至布政使、巡抚、刑部左侍郎。其人五岁入家塾,十二岁学诗,喜为古今体诗。致仕后宦迹几遍天下,历观山川名胜,辄以歌咏道其胸

  • 六经奥论

    六卷。旧题宋郑樵(详见《通志》)撰,清以来学者多不赞同。有人认为此书实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明中叶以后有好事者刊其书,题郑樵撰,借重其名以行其书(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有人认为题郑樵

  • 京氏易传

    三卷。西汉京房(前77-前37)撰。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早年受《易》于焦延寿,汉元帝时以言灾异得幸,后为石显等所嫉,出为魏郡太守,卒以谮诛。京房是汉《

  • 阴符经疏

    见袁淑真《阴符经集解》。

  • 乐类

    据《庄子·天运》篇,孔子所治六经有《乐经》。古文家认为《乐经》亡于秦皇焚书时。今文家则认为乐本无经,仅是附于《诗经》的乐谱,所以《汉书·艺文志》列乐类而不言经,下录《乐记》二十三篇,而于其它五经都注明

  •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残本难经校订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残本》四卷,《难经校订》一卷。清姚凯元(生卒年不详)撰。姚凯元字子湘,号雪子,归安(今属四川省)人。曾官光禄寺署正。其先祖为礼部尚书。此书今仅存卷三至卷六,称为残本。姚氏此书援引皇甫

  • 周易补注

    十一卷。清爱新觉罗·德沛著。德沛字济亭,官至吏部尚书,后袭封简亲王,卒谥曰仪。德沛讲求义理之学,非空谈性命,其书发挥经义简洁切实。虽曰辑古人以补古人,实为自抒心得。今存自刻本。

  • 新吾吕先生集

    二十一种,五十五卷。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撰。新吾为吕坤之号。吕坤著述颇多,《四库全书》著录有《明职》等,《四库全书总目》收其著录及存目书九种。《新吾吕先生集》二十一种为《去伪斋文集》十卷、《呻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