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阳县志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同治汉川志》人物文苑载:有崇祯十四年(1641)方以知纂修《汉阳县志稿》,二书俱未见。乾隆间县令沈孟坚创修县志,延刘湘煃等编纂,未竣离去,刘嗣孔继任,采取旧稿,重加订正遂成此志。乾隆十三年(1748)刻印。每卷分列一纲,为舆图、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城池、堤防、赋役、风俗、物产、学校、禫祀、分署、兵防、古迹、秩官、名宦、良吏、选举、乡贤、宦业、封爵、忠臣、孝子、文学、懿行、隐逸、方伎、列女、方外、著述、杂记。分十八子目,各以类从。此编遵仿康熙六年(1667)陈国儒所修府志,搜求碑铭传记事迹可信者,依序采录,成一邑之志。所列纲目,体制无讹。其著述志为创立,以县中著书立说不乏其人,藏弃之家每多抄本,又非志所能收,特仿《汉书·艺文志》例,编立一门,存其书目,以备日后采择。杂记志事非常见者,他志概摈弃不录,此志以闻见所及,采之备印证。此志历时甚久,始克成书,使之后作者,有所考鉴。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裘行恕修,邵翔纂。裘行恕,字慎甫,江西新建人,举人,官汉阳知县。县志自乾隆十三年(1748)县令刘嗣孔修后,历七十年久未续修。裘行恕重加增辑,历数月而志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印。分三十四类,子目十附列。此志分类设目与刘志略有异同,当时淮盐运楚,行销全省,盐船停泊汉阳镇,是楚盐总汇之处,刘志仅记本境行销纲引,而全省销量总数无从稽考,故此志特列盐法一门。秩官志,乾隆以前刘志均已胪列,此志以乾隆元年(1736)以后,文职县令丞尉,武职游击守备,俱细载其籍贯、任事年月,此志将刘志的名宦志、良吏志合为一编,细为考核,削重登者,补遗漏者,刘志以后者,俱核实登载。此志增艺文志一门,分上下二卷,碑记赋序等篇,采录无遗,诗章附于古迹,照旧全载,其余与县事无关的,概从删削。此志遵刘志体例,补遗订误,使数十年来典章文物不致散失,足以广见闻。

猜你喜欢

  • 左传国语国策评苑

    六十一卷。明穆文熙(详见《七雄策纂》条)编。其中《左传》三十卷,《国语》二十一卷,《战国策》十卷。《左传》选用的是杜预注和陆德明释文,但只标有杜预名,而不标陆德明名。《国语》选用的是韦昭注,宋庠补音。

  • 柳亭诗话

    三十卷。清宋长白撰。宋长白原名俊,以字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均不详。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宋长白客游广德柳亭,著书消夏,故取名《柳亭诗话》。自三代以迄近人,凡涉于诗者,多所记录

  • 襄阳县志

    ①明李思启纂修。李思启,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进士,官襄阳知县。县故无志,诸事皆附丽郡志。明天顺中县人张炜始创县志,其后县人冯舜臣继事纂述。县中文献始稍称备,其书今皆不传,此后继起无人。县为郡首

  • 七子诗选

    十四卷。清沈德潜(1673-1769)编选。(生平见《古诗源》条)沈德潜晚年选编其门下士吴地七人之诗成此书。其中有:王鸣盛《耕养斋集》二卷,吴泰来《古香堂集》二卷,王昶《履二斋集》二卷,黄文莲《听雨斋

  • 灵山县志

    十二卷,清黄元基修,吴苏海纂。黄元基,广西临桂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灵山县知县。吴苏海,时任教谕。灵县自明代以来叠遭兵燹,卷帙散失,文献无徵。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林长存,博采耆旧,

  • 玉环厅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杜冠英、胥寿英修,吕鸿焘纂。杜冠英署同知。胥寿英同知。吕鸿焘新昌举人。玉环孤悬海外,其地旧属乐清、太平,明代曾几次弃之。清雍正间,设立厅治,始创志四卷。最初无文献可寻,有之也在乐清、

  • 读画斋丛书

    八集,四十六种,一百九十九卷。清顾修编辑。顾修字菉崖,又字仲欧,号松泉,浙江石门(今浙江桐乡南)人。诸生出身,工诗画,好藏书,读书钞书终日不倦,著有《读画斋学语草》等。其书斋名《读画斋》,以其所藏书汇

  • 定山堂诗集

    四十三卷。《诗余》四卷。《龚端毅公奏疏》八卷。附一卷。清龚鼎孳(1615-1673)撰。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崇桢七年(1634)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李自成攻入京城,授直指使。后降清,至

  • 二戴小简

    二卷。未著编辑者名氏。书中所载,一曰《赘言录》,明戴豪撰;一曰《筠溪集》,戴颙撰。戴豪,字师文,台州(今属浙江)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政。戴颙,字师观,戴豪之弟。正德六年(1

  • 中庸绎蕴

    三卷。清胡笴撰。笴字东潭,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卷首有笴自序。序中称《朱子章句》依文训义,言简意赅,真能阐发《中庸》,但未尽《中庸》之蕴。其又认为,并非《章句》不足以尽《中庸》之蕴,而是《中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