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解

春秋集解

① 十二卷。宋苏辙(详见《诗集传》)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复一派尽弃三传的学风泛滥,苏辙因经传并荒,故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传》为主“《左氏》之说不可通,乃取《公》、《穀》、啖、赵诸家以足之”。《自序》称:“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至于孔子之所予夺,则丘明容不明尽。故当参以《公》、《穀》、啖、赵诸人。”自杜预以后五百年间,《左传》学一直为治《春秋》者之主流,自唐啖助、赵匡至宋孙复、孙觉,乃提倡“弃传求经”,学风为之一变。苏氏再倡《左氏》释经,反对深文周纳以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重视史实,学风亦为之又一变。苏氏于三传之中独重《左传》,正是由于其重视训诂与史实,因此他常把前人深求之义例看成单纯的训诂与史实问题。如隐公四年《经》“公及宋公遇于清”,《穀梁》云:“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即是不期而会,则未必是志相得,其自相矛盾显见。杜沄云:“遇者,草次之辞。二国各简其礼,或道路相逢也。”苏氏用杜义,释之曰:“礼盛曰会,简曰遇”,可谓简而赅。但其尊《左》而轻《公》、《穀》,亦有失偏颇。正如朱彝尊《经义考》引陈宠绪《跋》所指出,《左传》、《公羊》、《穀梁》各有得失,若尽据《左传》而诋《公羊》、《穀梁》,此乃因噎废食,亦不可取。现存有元刻印本、明刊本、《两苏经解》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② 三十卷。吕本中(1084-1145)撰。吕本中字居仁,原名吕大中,宋代著名诗人、理学家。吕本中北宋末官至祠部员外郎,南宋初赐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学者称之“东莱先生”。吕本中以诗擅名,其诗颇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诗家多称之“吕紫微”、“东莱”之号稍隐。吕氏著述颇多,除此书外,还有《童蒙训》、《师友渊源录》、《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派宗社图》等书。此书乃自三传而下,集诸儒解经之说而为之。其所集诸儒,主要是陆淳、刘知几、孙复、孙觉、刘敞、苏辙、程颐、襄陵许氏、胡瑗数家。此书虽全无吕氏议论,但采择较精。朱熹曾说:“吕居仁《春秋》亦甚明白,正如某《诗传》相似。此书旧刻题曰吕祖谦撰,误,《四库提要辨之甚详。然吕本中传林之奇,而林之奇则吕祖谦之师,二人亦有渊源。现存有康熙《通志常经解》本,乾隆本。

十二卷 附 春秋集解绪余 一卷春秋提要补遗一卷。清应撝谦(详见《周易集解》)撰。《春秋集解》节录《左氏》、《公羊》、《穀梁》以及胡安国《春秋传》,并引其余诸家之说,互为参证,然后作者再行折衷,提出自己的看法。书后所附《春秋集解绪馀》为应氏门人钱塘凌嘉邵(邵一作“印”)补辑,其中凡属撝谦之说,则冠以“应氏”二字,嘉邵之说则低一格书写,以示区别;此书系摘取《春秋》经文中有疑义的内容加以论析。又《春秋提要补遗》一卷,《四库提要》认为此书“不书撝谦姓氏,当亦嘉邵所著”,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法》则似以为仍属应氏,书分《春秋》中有关内容为若干门,如军赋、祭祀等等,再分别辨析。手稿原藏杭州汪氏振绮堂。

猜你喜欢

  • 毗陵忠义祠录

    四卷。附录一卷。明叶夔(生卒不详)撰。叶夔,字司韶,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明成化(1465~1487)中以岁贡生官汝阳州训导。毗陵,常州古郡名,此指常州。该书记载设立忠义祠的过程。宋德祐元年(12

  • 金台纪闻

    二卷。明陆深撰。陆深生平见《玉堂漫笔》条。《金台纪闻》是陆深为官翰林时杂记从正德乙酉年至戊子四年中朝廷故事的笔记小说。本书收入《俨山外集》内。又《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纪录

  • 高阳台

    除夜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

  • 靖康要录

    十六卷。南宋汪藻(1079-1154)撰。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绍兴中曾历知湖、抚、徽、宣诸州。著有《浮溪集》、《浮溪词》、《靖康要录》等。该书又名《靖康诏旨》,为

  • 历算全书

    六十二卷。梅文鼎(1633-1721)撰。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多种,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是书汇集梅氏所著二十九种,言历者居前,言算者列后。内容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历学理论

  • 盈川集

    十卷。《附录》一卷。唐杨炯(650-695)撰。杨炯,弘农华阳(今属陕西省)人,文学家,诗人,官至盈川县县令。为官严酷,自负清高。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诗与王勃、

  • 汝水巾谱

    一卷。明朱术殉撰。朱术殉,字均焉,自号汝水居士,生卒年不详。朱氏是辽简王植七世孙,曾由辅国中尉换授镇江府通判,后提升为户部主事。其著作有《汝水巾谱》。是书载有古今巾式共三十二图。从华阳巾以下十三种,有

  •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

  • 顽石庐经说

    十卷。清徐养原(1758-1825)撰。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今德清县)人,经学家。精于三礼,宗郑玄之说而多所发明,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阮元任浙江巡抚,延请他校正《仪礼》。亲

  • 卫生集

    四卷。明周宏(生卒年不详)撰。周宏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前有正德十五年(1521)自序,又有五言律诗一首,语言浅俗。书中医论外感皆取法于仲景,内伤皆取法于李杲,湿热取法于刘完素,杂病取法于朱震亨。论说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