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旧题左丘明(生卒不详)撰。此书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简称《左传》。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桓谭、班固皆认为此书为左丘明所撰,左丘明乃孔子弟子。魏晋诸儒对此均无异议。唐啖助、赵匡始提出《左传》作者左丘明与《论语》中之左丘明为两人,《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人,宋元诸儒多承其说。宋叶梦得据《左传》记事终于智伯,认为左氏是战国时人。清人对此多有辩驳。《四库全书》编辑者仍定为左丘明撰。清后期今文经学再兴,今文经学家一般认为《左传》乃西汉刘歆之伪作,其代表意见是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现代学者徐中舒《左传选·后序》认为,“《左传》好预言因果休咎而以下筮为征验”,主要从《左传》预言验否之角度以考订其成书年代,其方法虽出自清儒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然其结论则颇不相同。徐氏据《论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认为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而此书之成书年代为公元前375年至前351年,其作者当然不是左丘明。他采卫聚贤“子夏”弟子说,认为“可能就是子夏一再传的弟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序》之研究方法与徐氏大抵相同,但其推定《左传》之成书年代为前403至前386年。清人姚鼐《左传补注序》认为此书作者是战国吴起,现代学者章太炎、钱穆、郭沫若、童书业等均持此说。而赵光贤《左传编撰考》则提出此书作者为鲁国左姓之人之说。对此尚无统一的意见。至于此书与《春秋》之关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春秋左氏》。“杜预《集解序》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综此观之,则《左传》为传《春秋经》而作。对此,魏晋以后诸儒几无异议。今观此书,其内容绝大部分与经文完全对应。有说明《春秋》书法者。如隐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此书曰:“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其下又云:“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有以史实补充说明《春秋》者。与《公羊》、《穀梁》着重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不同,此书重于从史实上解经或补经。如隐公十一年《经》“公薨”,隐公为何而薨,《春秋》未予说明。此书则记录了桓公与公子翚共同杀害隐公之事。故桓谭《新论》云:“《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春秋》经文仅一万六千多字,除掉无传之经,不足一万字。而《左传》则有十八万多字,绝大部分为叙述史实。亦有经详而传略互为补充者。如成公十七年《经》:“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而传文只云:“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有订正经文之误者。如襄公二十七年《经》:“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此书作“十一月”,据后秦姜岌和元郭宋敬等人推算,经误而传正,今人推算亦证明此乃公元前546年10月13日之日全蚀,应为周历十一月。此书既为解经之作,其体例仍依《春秋》,为编年史体,其叙事亦以《春秋》为大纲,但记事则稍长于《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形式上,此书记事以鲁为主,但实际上则详晋楚鲁郑,宋卫周齐等国次之。其内容包括当时之军事、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还引述了一部分春秋之前的史实与古史传说。记事客观、材料翔实,为后世史家所重视。此书还记有古人对史实之评论,即书中所谓“君子曰”、“君子谓”、“孔子曰”、“仲尼曰”。但是,对此书之“君子曰”,宋儒多有微词,甚至或以为是汉刘歆之伪托,如朱彝尊《经义考》引林栗语云:“《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朱熹亦曾说:“《左氏》所述‘君子曰’,皆鄙陋。”后儒对此或可或否,意见不一。此外,此书叙事,文辞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郑伯克段于鄢》、《泓之战》、《郩之战》、《城濮之战》等等。刘知几《史通·杂说》云:“《左氏》之叙事也,述行事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完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此书之取材极富,如晋之《乘》、楚之《梼杌》,及周、郑、齐、宋、卫等诸国故志、训典、语、令、世谱等书皆为其所采,又兼采民间传说杂之。《左传》在战国时即开始流传,还有诸如《铎氏微》、《虞氏春秋》之类的节录本。西汉末年,此书被立于学官。此书原与经文别本而行,晋杜预作《集解》时,始以传附经,合为一书。历来注释和研究《左传》者颇多,其中以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就最大,杜氏号为“左氏忠臣”。其后唐孔颖达作《正义》,阐发杜说,号为“杜氏忠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左传释文》,训释音义,后附此书而行。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旧注疏证》、日本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都是研究《左传》及其注疏卓有成就的著作。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独刻印。其单独刊行者,有宋刻本、从宋本翻刻的明刻本、万历四十四年闵氏家刻套印本、吴勉学《拜经楼藏书》本(系其九经白文之一)。

猜你喜欢

  • 食色绅言

    二卷。旧本题明皆春居士撰,不著名氏。后依据明本《瀛奎律髓》考证,其中载有成化丁亥新安守龙遵叙,自称皆春居士,而断为龙遵叙所作。《宝颜堂秘笈》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均题为龙遵叙所作。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共

  • 河干问答

    不分卷。清陈法撰。陈法,字定斋,贵州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五十六年(1717)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五十九年(1720)充会试同考官。雍正初特旨举翰林才堪部务者,

  • 愙斋集古录

    二十六卷。释文剩稿一卷。清吴大澂编撰。吴大澂,详见《恒轩所见吉金录》条。该书为著录吴氏所辑铭文的拓本,但吴氏尚未成书,这是后人取以刊印的。所以与光绪二十二年(1896)自序十四卷之数不合,而且释文也不

  • 尔雅郭注补正

    九卷。清戴蓥撰。戴蓥,休宁(今安徽屯溪市)人,钦赐举人,充三分四库书校对官,为戴震族弟。卷首有恭拟进呈序,称《汉志》《尔雅》三卷二十篇,今篇惟十九,郑樵言出自笺注未行之先。《尔雅》明则百家笺注可废,积

  • 姓源珠玑

    六卷。明杨信民(生卒年不详)撰。杨信民江阴人(今属江苏省)人,永乐中任日照县知县。本书以《洪武王韵》为序,分别排列诸姓。各系古之名人于姓下。分为八十一类。各以四字标题,别为编目于卷首。书与录绝不相符。

  • 性理群书句解

    二十三卷。南宋熊节(生卒年不详)编,熊刚大(生卒年不详)注。熊节字端操,建阳(今属福建)人,官至通直郎,知闽清具事。熊刚大亦建阳人,受业于蔡渊、黄干。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嘉定进士,掌建安书院朱文公诸贤从

  • 杜诗直解

    六卷。清沈寅、朱昆补辑。沈寅、朱昆,皆清乾隆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杜工部诗史集》曾“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五篇”,“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与岁时先后,分十八卷;又别

  • 丧服古今集记

    一卷。南齐王俭(452-489)撰,清马国翰辑。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策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

  • 春秋穀梁传例

    一卷。晋范宁(详见《春秋穀梁注疏》)撰,清王谟辑。范宁是东晋著名经学家,尤精于《穀梁传》,其《春秋穀梁传集解》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志·经籍志》又著录范宁《春秋穀梁传例》一卷。据《春秋穀梁传

  • 释书

    一卷。清何西夏撰。本书卷首有序。在注释体例上,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来分别加以解释。对每篇或释大义,或只解释一字一句,均出于己意,没有引用他人之说,但大多解释肤浅,没有什么新意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