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所订毛诗故训传

所订毛诗故训传

三十卷。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载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居老人。江苏金坛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考据学家。玉裁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年十三岁,补诸生,学使尹会一授以小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至京师,好戴震之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至屏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巫山县知县,以父老引疾归。卜居苏州之枫桥,杜门键户,专心著述三十余年。在京师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后又结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极大。玉裁博览群书,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著术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以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他的《六书音均考》,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康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而《说文解字注》则积三十余年功力写成,体大精深,为前所未有。此外,主要著述还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文订》及《经韵楼集》等。玉裁是书合传为一篇,置于经后,以复古经传别行之旧,最为可取,其它实多未安。然颇为世推重,学海堂本钱塘严杰跋云:“后之人有专为《毛传》作疏者,宜以此为定本。”其后陈奂作《诗毛氏传疏》,果多从之,殆不免私其乡人。如《葛覃》“归宁父母”,《传》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段引或云:“此九字恐后人所增。”然《泉水》序言“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则此传正与序合。自惠周惕《诗说》,谓诸侯夫人无归宁之礼,诸儒咸信其说。段既疑此九字为后人所增,陈更附和之,复以为笺语窜入传文,纷纭之论,大都逞意。又段以《说文》引《诗》,“以晏父母”即“归宁父母”之异文,亦属悬揣。至于谓“归宁父母”,为嫁而事舅姑,《诗》多言后妃在父母家之德,而及于归善事舅姑,化天下以妇道,故曰后妃之本也。则又以序归安父母,属诸舅姑,益支离无据,山阳丁晏著《毛郑诗释》,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后一篇,于段氏疏舛处多所纠正,读是编者不可不一检观丁氏之书也。是编有嘉庆丙子(1816)七叶衍禅堂刊本,经韵楼本。

猜你喜欢

  • 增定史韵

    四卷。附读史小论。一卷,清仲宏道撰。仲宏道,字开一,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此书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仲宏道因赵南星的《史韵》前记载年号,著文浮廓,注释寥寥,故删其繁冗,补其缺略,上续以伏羲

  •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汇编。黎靖德生卒年不详。是书亦称《朱子语录》。朱熹既没,门人各记其所闻之语。嘉定八年蜀人李道传始取三十三家,刻之于池州,曰“池录”。嘉熙二年其弟性传,又取四十二家刻之于饶州,曰“饶

  • 隆德堂诗文稿

    二卷。明魏纯粹(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魏纯粹,字仲乾,河北柏乡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隆德堂诗文稿》。是稿诗、文各一卷,多为其官永城知县时所作。末附其为御

  • 离骚图

    不分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一卷,《涉园鉴藏明版书目》作三卷。明萧云从(1596-1673)绘。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一号无闷道人,晚年又号钟山老人,别号于湖渔人、石人、东海萧生、梅石道人、江梅、

  • 赏雪堂真迹

    四卷。未著刻者姓名。该帖皆为苏东坡书迹。其中第一卷收《秋柳吟》;第二卷收《天际乌云帖》、《次韵王晋卿送梅花诗》、《屏事斋居简》、《渔父破子》;第三卷收《武昌西山赠邓圣求诗》;第四卷收《祭黄几道文》、《

  • 泰西新史揽要

    二十四卷。英国人马恳西(Mack henzie)撰。英国人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蔡尔康译。英人名马恳西者众多,此不知为何人。李提摩太(1845-1919)。字菩岳。英浸礼会传教士

  • 消寒诗话

    一卷。清秦朝釪(生卒不详)撰。秦朝釪,字大樽,号岵斋。江苏金匮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由礼部郎中出为楚雄知府。工诗,尤善古文。《消寒诗话》于论古今人诗外。时述自己经历、创作及所闻、所见。宛平王

  • 敦艮斋遗书

    十七卷。清徐润第(生卒年均不详。)撰。徐润第号广轩。五台(今山西雁门)人,官内阁中书。广轩博综群书,中岁即潜心易学,精通周易。著有《敦艮斋遗书》十七卷,深有得于周子主静之传,“溯其源于艮背,默契心融,

  • 管子补注

    二十四卷。明刘绩(生卒年不详)。刘绩,字用熙,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人,著有《三礼图》。由于《管子》一书多用古字,且有错字、别字,原注也有许多漏洞,因此刘绩作了适当的改正、补注。虽然刘绩所做的工作成

  • 周易古本

    一卷。明华兆登编。华兆登,江苏无锡人。该书成于万历中,系考订《周易》古本篇目之作。将《周易》卦辞和爻辞各分上下而成四篇,又以《象传》、《彖传》、《爻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