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论篇

尚论篇

八卷。清喻昌(1585-1664)撰。此书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喻氏中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贡生被选入京,但无所成就。后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研读医书,习内养法,善奕,兼好医学,游于南昌、靖安、常熟等地,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家。由于医道精湛,所至活人,治病尤其同情穷人,其事迹流传颇多。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喻氏在学术上首先倡导伤寒三纲学说,主张错简重订。喻氏是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之一,其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但较方氏更有发展。喻氏以“法”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所倡导的三纲学说颇有一定学术价值,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提出秋燥论。其对燥之论述,从其邪气生成、邪病性质、致病特点等一一加以论述,创制清燥救肺汤,这一治疗原则和创立方剂,影响十分久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再次提出大气论,辨析胸中阳气的主要作用,用药长于辛温通阳。最后对医案学的发展亦有重要的贡献。强调辨证施治,注重科学,医疗作风严谨。喻氏的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深受后人崇拜,名噪一时。此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初刻于顺治五年(1648),本为八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西黎川陈氏重刻时,将八卷合并为四卷,又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与前共为八卷。全书约七万余字。简称为《尚论篇》。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卷一包括三篇,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论述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篇,包括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篇;卷三论述少阳病;卷四论述三阴病,包括立太阴、少阴、厥阴三篇;三阳经末附合病、坏病、并病,三阴经末附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内容。卷首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次为“尚论王叔和编次之失”,再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等。喻氏认为仲景原书“甚平易明白,本无深僻,但至王叔和杂以己意,遂使客反胜主”。其后,林亿、成无己校正、诠注都过于尊信王叔和的编次,将“平脉法”二卷之序例置于开篇,实际违背了仲景原意。同时,喻氏认为林亿、成无己注释的错误“十居六、七”(喻昌《尚论篇》卷首有“驳林、成之失”。语)后四卷中前两卷论述温病,后两卷论《伤寒论》诸方。喻氏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宗方有执,编撰本书亦参考方氏《伤寒论条辨》,但编次与方氏不同,内容有所补正,观点有所发展。对《伤寒论》强调错简重订,其划分调整的方法,与方氏大体相同,尤其在太阳篇中,与方氏的分类完全一样。喻氏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热为四季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则以太阳为纲,太阳经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称之“三纲鼎立”。在具体归纳条文时,喻氏十分重视“法”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喻氏论六经病时,均于每经之前述其证治大意。同时又以为目,分列条文,加以注释。在病因上,明确地把伤寒与温病区别开来,并将混入伤寒之中的温热条逐一拣出,另立专篇论述。其论述温病,强调存阴,对温病学的发展亦起到了促进作用。全书论述详明,纲目清晰,对后世论治伤寒者颇有影响,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后人对其批评林亿、成无己及其三纲学说亦有异议,其学术上有一定的泥古倾向。《四库全书总目》为此评称:“夫儒者著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言皆是,喻氏则落笔即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据为定论。”评论比较公允。有康熙间原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校经山房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圣贤像赞

    六卷。清吴高增(生卒年不详)撰。吴高增,字敬斋,嘉兴县(今属浙江)人。官山阴训导。该《圣贤像赞》勒成于乾隆十七(1753)年,共六卷,收像八十四幅,圣像摹自吴道子本,诸贤像则为山阴陆振宗所绘,像之标目

  • 周易本义爻征

    二卷。清吴日慎著。吴日慎字徽仲,号敬斋,新安人。著作除此书外,还有《易义集释》、《周易本义翼》,均佚失。此书以史事证经,取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条分缕析,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对应,使读者从相应的史事中

  • 松乡文集

    十卷。元任士林(1253-1309)撰。一名《松山先生文集》。士林字叔实,号松乡。奉化(今属浙江)人。以郝天挺荐,授安定书院山长。“此集所录,碑志居多,大抵刻意摹韩愈,而其力不足以及愈。”(《四库全书

  • 殷墟书契前编

    八卷。清罗振玉编著。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他搜集整理的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殷墟书契》所收甲骨,大多数为罗氏自藏。

  • 图易定本

    一卷。清邵嗣尧撰。邵嗣尧郇阳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江南提学副使。邵嗣尧讲《易》以河洛之数一乘一除之,认为小圆图就是小横图的顺往逆来,大横图就是小横图的因重成爻,大圆图就是小圆图的运行寒暑,

  • 清源文献

    十二卷。明何炯(生卒年不详)编。何炯,福建晋江人。官靖江县(今江苏扬州)教谕。是集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皆录其郡人之诗文。凡十二卷。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贤,凡侨寓于泉者,自唐秦系自元王翰十二人

  • 袁文笺正

    十六卷。《补注》一卷。清袁枚(1716-1798)撰。清石韫玉(1756-1837)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初进士,改庶吉士。

  • 天门县志

    ①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胡翼修,章镳纂。胡翼,字筠亭,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官天门知县。章镳,字励堂,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官应城知县。景陵县西有天

  • 周易遵易约编

    十卷。清匡文昱撰。文昱字仲晦,一字监斋,山东胶州人,乾隆举人。据其自序,“因传以翼经,未尝溢词于传外,故曰遵易”。自称自十九岁学易,数十年不改,所著凡六、七十万余言,因无力付梓,故节要约言之,故曰约编

  • 何震川先生集

    二十八卷。明何洛文(约1580前后在世)撰。何洛文,字启图,河南信阳人。生卒年未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改庶吉士。神宗即位,擢修撰,充经筵日讲官,历中允谕德侍读学士掌院事、詹事府少詹事、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