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指要
二卷。清董锡嘏辑。是书本于《朱子集注》而申明其未显未尽之说。锡嘏以注证经,熟审于文气语脉之间,颇见融洽。所求义理,与他书讲读法不同,也有时能见其大。如“齐宣王问”章,谓“孟子时,民困已极,故其告君论政,只重在制产足民。而建学明伦,则但举大略。”另“故国”章,“陈臻问曰”章也类此,皆不墨守成规。书中间有考证,如“决汝汉排淮泗”,锡嘏考《禹贡》,说孟子所说与《禹贡》不合。其他多有关于典制,是《集注》所不详者。是书无序例。有道光间刊本。
二卷。清董锡嘏辑。是书本于《朱子集注》而申明其未显未尽之说。锡嘏以注证经,熟审于文气语脉之间,颇见融洽。所求义理,与他书讲读法不同,也有时能见其大。如“齐宣王问”章,谓“孟子时,民困已极,故其告君论政,只重在制产足民。而建学明伦,则但举大略。”另“故国”章,“陈臻问曰”章也类此,皆不墨守成规。书中间有考证,如“决汝汉排淮泗”,锡嘏考《禹贡》,说孟子所说与《禹贡》不合。其他多有关于典制,是《集注》所不详者。是书无序例。有道光间刊本。
十四卷。明史桂芳(约1568年前后在世)撰。史桂芳,字景实,号惺堂,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两浙盐运使。史桂芳与罗汝芳、耿定向讲学。其语录称:诵陈献章“未分无极源头在,
见《北堂书钞》。
七卷。旁集一卷。清周浩撰。周浩,字午桥,周子第二十四世孙。濂溪,周子的营道故居,后流寓江州卢阜居所,也以濂溪名。濂溪旧志创始于明代牧守李嵊慈,其鼎革后志稿无余烬。清康熙间牧守吴大熔复纂。道光间周浩因前
见《字学汇海》
二卷。明朱孟尝(生平事迹均不详)撰。朱孟尝,真名不详,孟尝是其字号。历史上为《道德经》作注又隐其名者有多家,朱孟尝作《道德经说奥》也隐其名。据《四库提要》载录,此书旧本题朱孟尝撰。称其附刻朱翊钺《广宴
四卷。《见闻录》八卷。
十卷。清赵佑(详见《尚书质疑》)撰。该书是作者读《春秋》的心得,依经传次序条录,其中关于《左传》的五卷,关于《公羊传》的三卷,关于《穀梁传》的二卷。该书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中的误说多有驳正,对何休《
一卷。清孙汝梅撰。孙汝梅,字春山,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兵部主事、马馆监督。有《六朝碑目考》、《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拓本考释》等著作。其他如《续雪斋古泉存考》、《论泉绝句》
一卷。元苏天爵(详见《元朝名臣事略》)撰。记载元刘因遗事。刘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今属河北)人。钻研程朱之学,官至右赞善大夫。《元朝名臣事略》收录。本书所记为前书遗漏事迹,故名《遗事》。所记之事多为
六卷。清沈季友(1652-1698)撰。沈季友,字客子,平湖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副榜贡生。沈季友为陆葇之婿,与汪琬、毛奇龄以诗相唱和,毛奇龄以“才子”待之。此集一至三卷为《南旋集》,四至六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