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孔子三朝记

孔子三朝记

①一卷。清马国翰辑。案:刘向《别录》,“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并入《大戴礼》”;《汉书·艺文志》载《论语》十二家,《孔子三朝记》七篇,注: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鲁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曰三朝”;《三国志·蜀书》秦宓曰:“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裴松之注:“案《中经簿》有《孔子三朝记》八卷,一卷目录,余者所谓七篇”;《史记·五帝本纪》、《汉书·高帝纪》,臣瓒引《三朝记》,《汉武纪》元光元年注,亦引之;《尔雅》疏、《谷梁传》疏、《文选》注俱引之,所谓《三朝记》,皆此书。《别录》既明言此书并入《大戴礼》,则《大戴礼》中当全有七篇之文,而颜师古说今《大戴礼》有其一篇,如其正确,则其它六篇今《大戴记》中没有;然王应麟《困学纪闻》以为《大戴礼》之《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闲》七篇,即为此书之文,其言与颜师古异,据《尔雅表》,臣瓒注《五帝本纪》、《高帝纪》所引之文在《用兵篇》、《汉武帝纪》注所引之文在《少闲篇》,则王应麟之说有征。故汪中等清儒均谓《大戴礼》卷九、卷十一两卷即是此书,原有单行本。马国翰亦因据以辑录,以复《汉书·艺文志》之旧篇。至于王昶怀疑《哀公问》、《五议》、《小辨》、《用兵》、《少闲》五篇皆为公问答语,而即此书中五篇,汪照亦谓《礼三本》篇亦在此书中,无确凿证据,马国翰未据而辑之。是书有玉函山房辑本。②七卷。清洪颐煊(详见《礼经宫室答问》条)撰。书首有自序,略言:“孔子抱拨乱之才,生衰周之际,周流四方,席不暇暖。迨襄公十一年自卫反鲁,三朝鲁君,反复陈词,其大悔归于戒淫色,慎取人,明天人之应,别君臣之分,而终动之以慕义,讽之以失政。惜乎终不能用,门弟子退录此记。汉兴藏在秘府(《汉书·艺文志》著《孔子三朝记》七篇),传其学者,则有戴德、刘向、刘歆、班固、许慎诸家;魏世《中经》,犹藏此本;逮及六朝,臣瓒、郭璞、裴松之,郦道元之徒,递相引证;至唐以后,篇籍始亡。今所传者,惟《大戴》所录,遗文讹舛微言断绝,注家自北周卢仆射以降,前贤罕闻绪论。颐煊幼习先踪,长佩庭训,博问通人,兼资往籍,董而理之,注成七卷,别作音义,校其同异,附于左方。尝闻《论语》者,圣门垂教之精言,此记实孔子因时之大政,方今国家欠道化成,人才日出,倘得颁立学官,悬以取士,使诵先圣之良谟,阐百王之心法,上下和同,君臣辑睦,协咸应之期,享久安之福,日其跂动之”。末题“嘉庆十六年(1811)六月二十五,书于京师上斜街寓斋”。序后依《大戴记》目次先后列篇目(是书卷一至卷七,即按篇目为次第),篇目后为考异(自杨简至孔广森本)和著录(自《汉书·艺文志》至杨士勋《谷梁》疏,驳《文选》赋注“孔子受业而有疑”数语为《弟子职》之误)。按《大戴礼》自清卢见曾,孔广森诸人后,研究者颇多,如王聘珍、汪照、王树楠等,皆有著述,而专为《三朝记》作注者,则推洪氏。洪氏是书颇有所得,如《千乘》篇“子曰不淫于色”下又有,“子曰”,汪照《注补》谓上下有脱文,否则衍文,是书则引杨简曰“良久而后言,故再书‘子曰”;又如《少闲》篇,“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一节,注引“张昏中可以种谷”等释“仰视天文”,引“青州宜种麦”等释“俯视地理”,皆有据,至此篇末段言失政,似可与《论语》“陪臣执国命”一章相参。是书音义,参记各本,为其尤加注意研究工作。是书原刊于嘉庆十六年(1811),后有抄本。

猜你喜欢

  • 纫兰室诗钞

    三卷。《鲽砚庐诗钞》二卷。《联吟集》一卷。清严永华撰。严永华,生卒年不详,字少兰,浙江桐乡人,云南顺宁知府严廷珏之次女,严澂华之妹。安徽巡抚归安沈秉成之继妻。清代画家、诗人。诗作颇多,尤工山水画,曾随

  • 双清堂石刻

    十卷。清刘树堂自刻其书。刘树堂字景韩,曾任河南巡抚。此帖是其与幕友章寿彝、章寿鼎同刻。此刻以十天干分卷。甲、乙、丙三卷,书秦篆汉隶。丁卷以下,杂古今人书。全十卷皆袖珍小册,拓墨甚精,意在传之永久。刘树

  • 左传经例长编

    不分卷。清廖平(详见《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撰。廖平是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著述很多。此书为稿本,用红格竹纸抄写,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小注双行,字数同。书法工整,点画不苟。封面左方有红签题

  • 剩言

    十四卷。明戴君恩(生卒年不详)撰。戴君恩,字忠甫,一字紫宸,澧州(今湖南省澧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553)进十,历工部主事,督修永陵,有功;监军讨平奢酋之叛,历官都御史,巡抚山西,官至四川兵备副使。

  • 徐阳溪集

    六卷。明徐灿(约1550前后在世)撰。徐灿字文华,后更字本充,号阳溪,奉新(江西西北)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尝馆于严嵩家。一日严嵩与朝官饮宴,方献酬,客皆跪而受爵,徐灿遂慨然辞归

  • 毛诗周韵诵法

    十卷。清汪灼(生卒年不详)撰。灼字渔村,安徽歙(今安徽省歙县)人。生平事迹无考。是书自序云:古今多韵书,名为韵,实为类音。凡字一出顿住曰音,字终而音袅袅有所归曰韵,故周德清《中原十九韵》可称说诗韵之始

  • 论语说

    ① 二卷。清桑调元撰。桑调元字弢甫,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此书分上下二卷,每卷又分五个子卷,计500条。该书主旨在于阐发《四书章句集注》未尽之义

  • 网山集

    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

  • 永历实记

    即《永历实录》。

  • 青溪文集

    十二卷。《续编》八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程廷祚初名默,字启生,别字绵庄,晚年自号青溪居士。上元(江苏南京)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因拒通关节而报罢。自此不应乡举。乾隆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