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谷县志

太谷县志

①十卷。明乔允升修,戴可进纂。乔允升字鹤皋,河南孟津县人。出身进士,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来太谷县任知县。戴可进字渐鸿,满州人。由贡士任太谷县知县。《太谷县志》创修于允升,后经兵乱而版帙遗失。清顺治九年(1652)可进任知县,始召集邑县缙绅,复将旧志参酌损益,采缀删订,重新刊刻。《太谷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清顺治九年(1652)修锓本。全书十卷,九门,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食货志,卷四学校志,卷五秩官志,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杂述志,卷九卷十艺文志。据该志凡例云:可进订修乔本系依《周礼》、《左传》、《史记》、《汉书》、《纲目》、《十七史》、《文献通考》、《一统志》、《山西通志》诸书,及本县旧存抄本志略,其传于乡晋士大夫之口者,据实记载的。乔本多疏略讹误,可进做了不少订正。然全书体例基本承袭乔本,没有什么变化,纲目相属,层次清晰。②八卷。清王廷赞修,武一韩纂,王泽沛增修。王廷赞字又襄,热河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七年(1729)来任太谷县知县,后升解州知州。武一韩字籍不详。王泽沛字作霖,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县)人。出身监生。雍正九年(1731)继廷赞任知县。《太谷县志》至康熙十三年,曾续修一次,编纂成帙,未受梓。廷赞掌谷邑时,见康熙旧稿,斟酌尽善,详略得宜,遂按行校对,稍加删定润色,脱旧稿而增其所未备。历时三个月而竣,但稿初缮就,廷赞调离他职,王泽沛继任,又将廷赞清稿,覆加校勘,并增续雍正七年(1729)至乾隆四年(1739)间事迹,付梓印行。《太谷县志》雍正七年(1729)修,乾隆四年(1739)重修刊本。该志体例较完备,补新更误,考订详核,内容翔实。③八卷。清郭晋修,管奥秀纂。郭晋字不详,云南徵江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乾隆六十年(1795)来太谷县任知县。《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按谷志自乾隆四年(1739)知县王泽沛增刻雍正七年(1729)知县王廷赞续修本后,谷志方有定本。从此,增续者皆依为准绳,承袭其体例。王廷赞本之后,有乾隆三十年(1765)县令高继允续编一次。该志乃承袭高继允书而修,大抵前编虽定,后出愈工。此志有二大优点,一为疆域沿革概从旧志,山川则校之通志,访诸士人增入,以资审慎。古迹又详查本传和历代地理志书,反复辨明。对学校、城郭、公署等兴修,田赋、盐法诸条例则详查辑人。可见该志精善完备;二于旧本儒林之外,又增宦迹一门,其矩步规行,乡党自好,以及慕义乐施。该志纲目井然,资料丰富,内容翔实。④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青选、汪和修,章嗣衡纂。章青选字名泉,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科第不详。咸丰四年(1854)任太谷县知县。汪和字云叔,仪征人,出身举人。由榆社知县调河津。性慈祥,学问渊博。在官多惠政,尤重人才。每集诸生讲授,励以读书,立品士争砥砺,以赴所期。以病离任。同治中复任,手辑志乘并加刊行。考谷志自乾隆六十年知县郭晋续修后,至青选莅任斯邑,已有六十年而未曾再续。其间人文增长、事物变迁,查阅诸旧志,盖有触处扞格抵牾之感。青选慨乎此,遂愤然召集文士重新纂修。《太谷县志》咸丰五年(1855)刻本。该志较之郭志,有明显进步。郭志编撰,对疆域沿革,概从旧本,未加考正,故载疆域四至,间有未确。此本俱详查更正。最优者,如郭志称谷与祁犬牙交错。此本则以沿革证之。金大定中尝割榆次二乡来属,则非独错于祁,并错于榆次矣。此外,在卷二首,创年纪一门。盖旧志俱无年纪,该编新加采纂。仿通鉴纲目,分年纪事,以备征本。于志乘体例,新增一格。此编还对旧志有所增订,纠谬正讹,使该志体例精严,选材审备,为太谷县志之冠。⑤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恩浚、赵冠卿修,王效尊纂。恩浚字小泉,辽宁沈阳人。科第不详。光绪八年(1882)任太谷县知县。赵冠卿,光绪十二年任太谷知县。该书为光绪八年恩浚任知县时所修纂。粗稿始成,恩浚以忧去任。大兴侯承熙、吴匡先后继摄县篆。对恩浚稿,重新参订,成为定本。但未付梓,二人又先后离任。至光绪十二年(1886),赵冠卿继任,延王效尊校定,历数月,始开雕。《太谷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该书纲目体例全部承袭章本。故凡图考、星野、山川、疆域、风俗、土产等类,旧志考订详备,全盘继承。惟自咸丰五年(1855)至光绪十二年(1886)中,三十年事物,如人物、列女及公署、庙祠、仓储、桥梁新增加者,则按类补入。该志立类分卷,除了章志人物类儒林耆善改作为文学义行、年纪一门与各门按语略有增减外,一如章青选志。然而,不足疏漏处也十分明显,该书职官类中,知县赵冠卿以上,直接记述同治十三年知县张贻官。对恩浚、侯承熙、吴匡三位知县,则只字未载,殊为一大疏漏。

猜你喜欢

  • 魏石经春秋残字

    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马国翰辑。按,《隋志》有三字石经《春秋》三卷的记载,其注又有梁有十二卷的记载。《唐志》则有三字石经《左传》古篆十二卷的记载。国翰认为《唐志》标题多出于臆测。但据王国维所考,

  • 朱子不废古训说

    十六卷。附朱注引用文献考略四卷。清李中培撰。李中培字根五,广东梅县(今广东梅县)人。是书系中培在《朱子不废古训说》课稿基础上参稽群籍而成。首叙《论语》、《孟子》及《礼记》、《中庸》、《大学》各注疏源流

  • 学海类编

    四百四十一种,八百一十卷。清曹溶(详见《崇祯五十宰相传》)编辑,陶越增订。陶越字艾村,为曹溶门人,余事不详。曹溶辑成此书,初仅有抄本,卷首分列四部,以类相从,一曰经翼,二曰史参,三曰子类,四曰集余。集

  • 蒿盦论词

    一卷。冯煦(1843-1927)撰。冯煦字梦华,号蒿盦,晚号蒿叟,辛亥后称蒿稳公,江苏金坛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年后,以京察一等,外放安徽凤阳府知府。自

  • 费城县志

    十卷,清黄学懃纂修。黄学懃字敏若,南陵人,举人出身,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费城县知县。费城县志创于明嘉靖年间王圭峰,再修于万历年间杨果,三修于崇祯年间汪桂茂。然中经兵燹,板章脱落,字迹几不可识。黄

  • 澂秋馆吉金图

    二卷。清陈宝琛撰。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同治七年(1868)翰林。本书二卷,由孙壮(伯恒)编辑。陈氏的先世所藏殷周古铜器甚多,丁卯(1927)秋,鸠工传拓,编订为《澂秋馆吉金图

  • 白石山志

    八卷。清施元孚撰。施元孚,字德交,号六洲,浙江乐清人。白石山,又名中雁,在温州乐清县茗屿乡,以石皆白故名。奇胜颇类雁荡。《白石山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共八卷。首序、小传、诸家爵里、山图,次

  • 六朝声偶删补

    七卷。明邵一儒编。邵一儒字仲鲁,山东海阳人。生卒年不详。是书成于万历四十七年(1620)九月。时廷议以万历四十八年(1621)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1621),故其序以泰昌纪元。徐献忠曾有《六朝声偶》,

  • 琅琊曼衍

    四卷。明张鼎思(生卒年不详)撰。鼎思字慎吾,安阳(今属河南省)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著有《琅琊曼衍》、《琅琊代醉编》等。此书为考证古文之书。但多抄撮前人之语。其第四卷专解《周易》,多杂录《李氏

  • 禹贡因

    一卷。清沈练撰。沈练字清渠,江苏溧阳人,清代后期学者,道光辛巳(1821年)举人,官安徽绩溪训导。本书杂采众家之说,为之删繁就简,成《禹贡因》一卷。因沈氏纯因循旧说,自己不执一论,故书名“因”。本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