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明高攀龙(详见《周易简说》)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
五卷。清刘楗(1617-1679)撰。刘楗,字愚甫,号公愚,谥端敏,大诚(今河北大城)人。清顺治首科进士,历任台谏,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刑部尚书。在任内,每陈述倡仪、筹边剔弊、察吏、恤民诸大政,无不切
十卷。明梁桥(生卒年不详)撰。梁桥,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字公济,号冰川子。由选贡生授四川布政使经历。《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成于嘉靖己巳。(己巳是隆庆五年。疑是嘉靖乙巳〈1545〉之误。)是书分定体
十八卷。清王亶望(生卒年不详)辑。王亶望,山西系,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人。官至巡抚。王氏该帖汇刻米书四集,每集四卷,又附《画锦堂记》和《离骚经》各一卷,共为十八卷。米书自宋以来的各种刻本,全帙很少见
九卷。宋周敦颐(1017-1073)撰。周敦熙,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舅龙图阁学士郑向恩补官,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有政绩。熙宁中知彬州南康军。
二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此书主要是杂录诸书,分条节录,而以自己的见解标于其下。书中多有不载诸书全文而节略“云云”之处,又有“如元子心规”之类,还有一条
四卷。清末周善培撰。周善培,浙江诸暨人。其余不详。此书为研究《周易》互卦的专门之作。作者认为《系辞传》中有“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之说,这里的“杂物”即是互卦。还认为不说互卦而说是杂卦,
三卷。明郑之珍(约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撰。之珍字子玉,号高石山人,徽州(今安徽歙县)人。由于屡试不中,于是从此不试诸生。据卷首倪道贤序,称其至孝,自童至壮,无丝毫违父母心意。喜谈诗,宏词奥义,一于调
一卷。清刘凝(生卒年不详)撰。刘凝字二至,南丰(今属江西)人。著作尚有《稽礼辨论》、《石鼓文定本》。刘氏初作《文字韵原》一编,谓《说文》以形相次,《韵原》以声相从。由于《韵原》限于篇幅,其层次排列不免
四卷。明方学渐(1532-1615)撰。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以其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一生潜心学问,博古通今,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晚年专攻儒学,讲学为业。著有《桐彝》、《迩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