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残卷

古文尚书残卷

本书为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残卷五,共存《古文尚书》十七篇半。其中甲卷为《夏书》四篇,乙、丙两卷为《商书》七篇,丁、戊两卷为《周书》六篇,另外还有《顾命》篇的残片九行半,都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卫包改《古文尚书》为今文以前的作品。在卫包奉诏改字之后,晚唐五代乃至两宋以后,古文和隶书的《尚书》本子也渐渐不传,在这种情况下,郭忠恕和薛季宣的伪书就出现了。清代乾嘉以后,文字、考据之学兴盛,然而由于没有见到古文本《尚书》,只是根据郭忠恕和薛季宣的本子来研究《古文尚书》。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皆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段玉裁云:“《经典释文·叙录》曰:‘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可承用。’按此则自唐以前,久有此伪书,盖集《说文》、《字林》、魏石经及一切离奇之字为之。传至郭忠恕,作《古文尚书释文》,此非陆德明释文也。徐楚金、贾昌朝、丁度、宋次道、王仲至、晁公武、宋公序、朱元晦、蔡仲默、王伯厚皆见之。公武刻石于蜀,薛季宣取为《书古文训》。此书伪中之伪,不足深辨。”(《古文尚书撰异序》)段氏此言,确实非常有道理。现在以此敦煌本《古文尚书》的残卷来比较一下,就知道陆德明所言皆是有实证之语,郭忠恕之伪书,也就大白于天下了。敦煌本《古文尚书》的出现,对于澄清这一历史悬案,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之与郭、薛二人的本子加以对照,不相符合者几乎有十之八九,足证二书之伪,而薛季宣的《书古文训》,则显然是由郭忠恕的《古文尚书释文》一书来的。有了这部敦煌本的《古文尚书》(残卷),也可以证明清人诸说孰是孰非了。现在日本还收藏有《古文尚书》旧时的抄写本,年代与敦煌本的这部《古文尚书》(残卷)大致相仿,二者可以互为参证,配成全本的《古文尚书》。敦煌本《古文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之,今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介庵经说

    九卷。即《九经集解》。

  • 从政录

    一卷。明薛瑄撰。薛瑄(?-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授御史。天顺年间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内阁学士。他崇奉程朱理学,以修己教人、恢复本性为宗旨。这也可说是本书的主旨。他在本书中论述了

  • 张郎甫行述

    一卷。清张方泳等辑。方泳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所记为张廷鉴事略。廷鉴字郎甫,山西阳曲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用,旋援例就内阁中书。后居家读书授徒,不复出。此书记其言行甚详

  • 磨绮室诗存

    一卷。清丁蓉绶(1841-1882)撰。丁蓉绶字竺云,湖南长沙人。同治举人。官户部主事。光绪壬午病卒,年四十一。蓉绶与王先谦乡举同年,继又同官京师。蓉绶卒后,先谦为刊存诗九十首,即此《磨绮室诗存》。丁

  • 瞿山诗略

    三十三卷。清梅清(1623-1697)撰。梅清,字润公,号瞿山,宣城(安徽芜湖)人。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人。再试礼部不第。善交游,与王士祯、徐元文友善。著有《天延阁诗集》、《瞿山诗略》是集为梅清

  • 说文补详字义

    十四卷。清沙木(生卒年不详)撰。沙木字青岩,浙江嘉兴人。著有《艺文备览》百二十卷。是书首为沙氏自序,次为凡例标目,下依《说文》部次分为十四卷。其中所补所详之义,本散附于《艺文备览》之内各字之下,而后别

  • 虑得集

    四卷,《附录》二卷。元末明初华悰韡(生卒年不详)撰。华悰韡字公恺,自号贞固处士,无锡(今属江苏)人。入明以后,不仕而终。为贻训子孙,取经史百家有关家教、礼学论述及自己心得,撰成此书,取千虑一得之义,定

  • 黄楼集

    二卷。明鲁点编,胡廷宴补。鲁点生平籍里见《齐云山志》条;胡廷宴,漳州(今福建龙海县)人,生平不详。是集录苏轼等诗文。据史载:“宋熙宁十年,苏轼守徐州,值河决澶渊,南溢于泗,城几没。轼捍御百方,城以无恙

  • 万里寻亲录

    一卷。清刘瓒(生卒年不详)撰。瓒,山东单县人。该书记其父刘弘甲寻亲经过。弘甲父兴邦官云南澄江府时,遇吴三桂叛,之后音信隔绝。十余年后,弘甲历尽险阻,终于找回父亲。前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衍圣公孔毓

  • 周易庄氏义

    一卷。辑佚书,庄氏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庄氏何人未详。《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不载庄氏《易》义,惟孔颖达《周易正义》引之。马国翰据《周易正义》辑佚成一卷。朱彝尊《经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