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庸说

中庸说

一卷。刘师培(1884-1919)撰。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今江苏仪征)人。著有《春秋左氏传例略》、《礼经旧说考略》、《周书补正》、《逸礼考》、《太誓答问驳义》等。是书大旨据《春秋左氏传》以证《中庸》之谊。谓孔子作《春秋》所以明中德,子思作《中庸》所以明《春秋》之用。其性、道、教三项,引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以为天地之中,谓阴阳是为天命,民多以生,是之为性;动作威仪,性所自秉;率而行之,是之为道;修而裁之,是之为教,而统归之于礼。是说虽不免附会,而较康有为《中庸微》更有根据,也较详备,唯说至诚引服子慎说,则太涉于牵强。该书版本不详。

① 五卷。清毛奇龄撰,门人章大来、楼宅中、朱樟、陈佑及其子远宗与侄文辉编定。此书立说异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归宗刘宗周,主慎独之说。毛氏恃才好辩,持论难免偏颇,此书也不例外。书后附有其门人子侄之解说。② 二卷。清边廷英(详见《古本大学说》附《大学改本考》)撰。是书分二卷。大意以为《中庸》是子思述圣言以明圣教之书。其称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教,都指孔子之教言。修道之教,即孔子的修道似仁之教。自明诚之教,即孔子的明善诚身之教。二十八章依文解释,义多恰当,其特创之说。其称《中庸》一书多出于《易》,首章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即《易》中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之义。言天地位即《易》中言天位帝位之义。言万物育即《易》中言资始资生之义。其开宗明义。言天、言命、言性、言道即《易》中《乾传》的言天、言道、言性、言命之义。再证全书,认为言诚即《易》中言元之义。言明即《易》中言亨之义。言庸即《易》中言恒言常之义,等等。都是根据诸经不过为孔子删定,唯《易》的爻传,乃是孔子自作,得此结论。另其解释“鬼神”,称书言鬼神,实非正言鬼神,乃以鬼神况言人事之辞。鬼神即造化,鬼之义为归,神之义为伸,因造化的循环往复,有屈伸之义而得名。是书无序、跋。该书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猜你喜欢

  • 顺天府志

    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清万清黎、周家楣修,李鸿章、张之洞、缪荃孙纂。李鸿章详见《畿辅通志》。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

  • 兵垣四编

    六卷。明闵声辑刻。闵声字襄子,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闵氏所刻书甚为精美,世称“闵板”。据此书后闵映张《跋》称其从父襄子自束发读书以来,即有经世济民之志,仰慕古之侠烈丈夫。后辽东事起,明军屡屡败北,羽书

  • 方言笺疏

    十三卷。清钱绎、钱侗撰。钱绎(1770-1855)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子乐,号小庐居士。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少承家学,与兄东垣、弟侗皆潜研经史、小学,时称“三凤”。所著尚有《训诂类纂》、《尔

  • 绛云楼书目

    四卷。明钱谦益撰。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才学诗名甚富,藏书亦丰。藏室名为“绛云楼”,可惜清顺治七年(1650)

  • 公安县志

    ①六卷,清杨之骈纂修。杨之骈,字锡山,一字仙田,安徽宿松县人,贡生,官公安县知县。公安县志,重修于康熙元年(1662)与九年(1670),之后知县何国栋延邑人毛寿登增订,未及卒业。杨之骈莅任,综其遗稿

  • 天下金石志

    无卷数 明于奕正撰。于奕正,详见《帝京景物略》条。据《因树屋书影》所叙,于奕正生长京师,平生未出国门,晚年始一游江南,遂以旅卒。于奕正在本书中,根据前人的著作,具载古来金石之所在,并略述撰书人姓名、年

  • 禽虫述

    一卷。明袁达撰。袁达,字德修,号佩兰子,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武宗正德癸酉(1513)年间举人,曾任贵溪知县,擅长绘画兰竹,著有《禽虫述》一书。是书旧本题“闽中袁达德撰”,明徐渤《笔精》

  • 学易大象要参

    四卷。清林赞龙撰。林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该书以发明大象为主,六十四卦各为一篇。以上下经分为二卷。而冠以纲领六篇为一卷。这六篇一是“发凡”,二是“象例”,三是“义理象数”,四是

  • 读史胜言

    二卷,清秦笃辉撰。秦笃辉,汉川(今湖北汉川县)人。《读史胜言》一书持论平实,对君臣关系、朝廷内君子与小人关系,以及国家与百姓关系,论述直截了当,尤其是其主张君主要维护百姓利益之论,更体现了他进步的历史

  • 二家诗抄

    二十卷 清邵长蘅(1637-1704)辑。邵长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武进(今属江苏)人。长蘅性颖悟,束发能诗;弱冠既以古文辞名。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交往甚密,时相唱和。应顺天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