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服经传马氏注

丧服经传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马国翰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博学宏通,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对魏晋清谈家的扬弃礼教有一定影响。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二十一篇。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此注载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以一卷著目,现在已经佚失。贾公彦《仪礼疏》引用数节,杜佑《通典》所引最多,缺者大概不多。马国翰根据二书辑录。现在观看其注,主旨与康成大略相同。其涉异者,如融解为长子五世,郑注小记,则认为长子不必五世。无服之殇,以日易月,融解以日易月者,以哭之日,易服之月,殇之期亲,则以旬有三日哭,缌麻之亲者,则以三日为制。郑注则认为以日易月,认为生一月者,哭之一日也。贾疏驳融而申郑。又如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母妻昆弟,融把“昆弟”二字抽之在传下。又合读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认为丈夫之妾为此三人服。郑认为旧说都不正确。贾疏详尽地引用融义而对其加以驳斥。统观《通典》所取融说,可以得知,与郑合者,疏都不须引证。可是,《通典》引马融,而经文次第大多与注疏本不同,国翰怀疑也许是融本又有不同,因而,在缉录时全部依据《通典》,并且在下面附有注之出处,以便查阅。由此可见其辑录之矜慎。此书有玉函山房辑本。

猜你喜欢

  •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1373)授国子助教,以赋《早朝诗》忤旨,遣归

  • 永乐大典

    初名《文献大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明解缙(1369-1415)、姚广孝(1335-1419)等奉敕编纂。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为官多次受谪,终死狱

  • 四书翼注论文

    ① 三十八卷。清张甄陶撰。甄陶字希周,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是书首有蒋士铨、郑大进序,又有甄陶自序及凡例。是书遵守朱子集注,专以阐发注中所涵之奥,与注外未尽之词。因朱注明白易晓处,尽人皆知,故不重

  • 桑弢甫集

    八十四卷。清桑调元(约1695-1771年)撰。桑调元,字伊佐,号弢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调元少有异才,下笔千言。雍正四年(1726)峰顺天乡试,后选举人,特赐进士,授工部主事。调元才锋踔历,诗文

  • 大学讲义

    萧隐公撰。隐公原名炎,后称隐公,广东梅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隐公与同人在北京法源寺讲《大学》,因操方言,听众不多,乃著此书。卷首附开讲通告,有恽毓鼎序文以及隐公的自序。大意以为《大学》之道一

  • 南轩易说

    五卷。张栻(1133-1180)撰。张栻,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张浚之子,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累官吏部侍郎兼起居郎侍讲、古文殿修撰。

  • 横塘集

    二十卷。宋许景衡(1072-1128)撰。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今浙江温州市)人。元祐九年(1094)进士。宣和六年(1124),召为监察御史。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迁中书舍人。高宗朝至尚书右丞

  • 顺治元年封摄政王等册文

    不著撰人名氏。内容为摄政王、肃王、衍禧王、承泽王、牙西王、波罗贝勒、泥湛贝勒等人的册文。据藏有是书的明清史料整理会载,是书为白宣纸稿本,墨书共七页,每半页横九寸六分,纵一尺二寸五分,各页上方中间残缺约

  • 后海书堂遗文

    二卷。清王孝咏(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王孝咏字慧音,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孝咏见多识广,屡试不中。著有《后海书堂遗文》二卷、《岭西杂录》,《煮石山房集》等。本集上卷为杂文,下卷均为金石题跋。其

  • 筠溪集

    二十四卷。宋李弥逊(1085-1153)撰。李弥逊,字似之,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居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大观三年(1109)上舍第一,调单州司户。累迁起居郎,以封事剀切,贬知庐山县,历知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