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长沙抢米风潮

长沙抢米风潮

辛亥革命前夕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09年(宣统元年)湖南多处发生水、旱灾害,群众生活无着,成批灾民拥向长沙就食求生。官僚、地主、奸商和外国洋行囤积居奇,哄抬米价,并偷运粮食出省谋求暴利。次年春,以“米市”著称的长沙也发生严重米荒,米价暴涨数倍, 4月11日(三月二日)一黄姓卖水者之妇两次去米店,八十元钱买不到一升米,归而全家投水自杀,激起民愤。第二天在木工刘永福的带领下,民众百余人捣毁米店,并至官署要求平价粜米。湖南巡抚岑春蓂认为是灾民聚众闹事,下令镇压。13日(四日)又捕去刘永福,激起群众更大愤怒,城内外的工匠、农民、灾民数千人包围巡警局,要求释放被捕者和降低米价,并拥至巡抚衙门请愿。岑春蓂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二十余人,群众愤极,当晚聚众至两万人将长沙的百余家米店抢空捣毁。由于官府继续采取高压政策,群众愤而烧毁巡抚衙门、税局、大清银行等官署。群众在斗争中还强烈地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贫困饥饿的祸根,于是长沙城内的领事馆、洋行、教堂也多被捣毁,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由抢米暴动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长沙抢米风潮影响下,湖南很多地方都发生抢米和烧毁教堂事件,使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大为震惊。清政府急从省内外调集大批军队赶来镇压,美、英、日、法、德等国也出动军舰帮助清政府镇压群众运动。在中外反动派的镇压下,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遭到挫折,风潮被强力平息。

猜你喜欢

  • 防军

    清朝兵制,正规常备军为八旗兵、绿营兵,因其久已腐败,有事多临时募勇成军以应急需,事定即行解散。咸丰、同治年间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湘军、淮军,皆属勇营,事后并未全部解散,以勇营留防于各地者,兵饷高于

  • 大计

    明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对地方官吏的定期考核,叫做“大计”,也叫“外察”。孝宗时,规定外官(地方官)三年一朝觐,进行考察。其办法是, “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

  • 黑山军

    东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黄巾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冀州(治今河北柏乡北)广大农民,于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相继起义。各有称号,大者二、三万人,小者六、七千人,总计有百万人之多,统称为“黑山军”。

  • 甲申易枢

    1884年 (光绪十年)清朝军机处大换班事件。1884年(光绪十年)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参劾军机大臣萎靡因循,希冀朝廷“严加议处”,使之振作起来, “戴罪图功”。4月8日(三月十三日)西太后突降懿

  • 班匠银

    明代以银代役制度。明代工匠分住坐和轮班两种。住坐匠是从京师附近各州县征集来京,主要为皇族生产,每月服役十天。轮班匠是外地工匠,每年轮流到京师服役三个月。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约有二十三万,占工匠总

  • 牛李党争

    唐代穆宗到宣宗年间(公元821年-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间的斗争。牛李党争起源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的制举考试。当时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浞通过策对,痛斥时弊,语

  • 清末编练三十六镇新军计划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巩固其垂危的统治,编练新军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在北京设练兵处,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

  • 宋金太原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分路南下攻宋的金军完颜宗翰所部进围太原(今山西太原),童贯逃跑,宋将王禀不顾朝廷割地献城诏书,亲率城内军民奋勇抵抗,多次打退攻城金兵。金军在城外

  • 三京宰相府

    辽先后后置五东,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国为上京道、西

  • 清室预备立宪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欺骗性的政治措施。进入二十世纪后,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清政府虽推行“新政”仍无济于事。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利用日俄战争中日胜俄败竭力鼓吹立宪,一些有实力的地方督抚为巩固和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