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书名。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1859年(咸丰九年)洪仁玕撰。是年4月(三月)洪仁玕从香港到达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企图使太平天国强盛起来的计划。洪仁玕说他写《资政新篇》的原则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他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太平天国学习西方,进行某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政新篇》共分四个部分:“用人察失类”, “风风类”, “法法类”, “刑刑类”。政治上,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弱本强末”的倾向,主张“自大至小, 自下而上,权归于一”,即要加强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创办报纸,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和意见箱,使“上下情通, 中无雍塞弄弊者”,做到集中统一与民众公议相结合。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仿制火车、轮船、汽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设厂,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探取”;创立银行,发行纸币,使“大利于商贾士民”;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反对奴隶劳动,提倡雇佣制度;允许剥削。文化习俗上,主张办学校,设医院,建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礼拜堂、育婴堂等。提倡移风易俗,改进“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学风。外交上,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发展文化技术交流,但不准外国人干涉内政、“擅入内地”、“毁谤国法”。《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 《资政新篇》既没有触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又没有明确提出切实的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对策,表现了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资政新篇》经洪秀全逐条审批,旨准颁行。由于当时中国还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加上又处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之中,所以《资政新篇》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猜你喜欢

  • 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的冲突斗争。唐朝官署在皇城,宦官机构在宫城,皇城在南,宫城在北,故朝官官署称南衙,宦官机构称北司。唐初,宦官人少位卑,无权过问朝政大事。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宦官势力大

  • 都察院

    官署名。明初,监察机关沿用唐宋旧制,中央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扩大监察机构,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其地位和职权,都有进一步提高。朱元璋整肃吏治,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依靠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

  • 山东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流民起义。当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八月和二年正月杜洛周与鲜于修礼在河北先后举行起义时,河北瀛(今河北河间县)、冀(今河北冀县)诸州二十余万户农民向南流徙。胡太后下诏州县,令安置所在流民

  • 严嵩专权

    严嵩,字惟中,山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世宗时,历任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大礼议”中,极力迎合世宗旨意,而受到宠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进入内阁,串通锦衣卫都督陆柄

  • 云南箇旧锡矿工人反抗斗争

    1903年5月14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箇旧锡矿工人为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反对清政府出卖路矿和镇压群众爱国运动,在周云祥领导下发动起义,提出“仇教阻路”、“阻洋占厂”的口号,击败清军,占领锡矿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斡鲁朵制

    辽皇帝宫帐称斡鲁朵,负责管理皇帝私有之禁卫军、民户、奴隶和州县,是一个保卫皇帝,维护皇权的特殊的军事经济单位,而不同于一般国家机构。因此也称宫卫。皇后也可有自己的宫卫。阿保机时,从亲信贵族子弟中拣选精

  • 汉(陈友谅)

    元末农民战争中陈友谅建立的政权。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后追从徐寿辉起义。初为天完红巾军倪文俊部簿书掾,渐以功升迁,为领兵元帅。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

  • 天津武备学堂

    见“北洋武备学堂”。

  • 三事

    西周王畿以内官员的总称,或称“三事大夫”。《令彝》铭文中, “三事”和“四方”对举,后者指畿外四方诸侯, 可知“三事”指畿内官员。《尚书·立政》: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是说“三事”包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