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四王二帝之乱

四王二帝之乱

唐德宗时藩镇反叛事件。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镇之乱平息之后,为分散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的势力,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翼二州都团练观察使,另一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治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隶朱滔。王武俊自以为功大,地位反低于张孝忠,不服朝命;朱滔取得深州,屯兵据守,拒绝交于唐日知。王武俊、朱滔又勾结田悦、李纳反叛朝廷,推朱滔为盟主。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受朱滔等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前去平叛,泾原镇兵途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发生哗变,攻入长安,德宗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拥立朱滔的兄弟朱泚为主。朱泚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迫于形势,在奉天颁布罪己诏,宣布除朱泚之外,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田悦、王武俊、李纳去王号归顺朝廷。李希烈自恃兵强势盛,反自称帝,建国号楚。朱泚亦改秦为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回救德宗,因与朝廷发生矛盾,与朱泚联合反唐,德宗逃梁州(今陕西汉中)。后,在李晟、浑瑊反击下,唐军收回奉天,复克长安,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为李抱真、王武俊所败,退保幽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马燧、浑瑊讨李怀光,李自杀。朱滔亦死。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为部将毒死,此次叛乱始告平息。在这次叛乱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四人曾称王,朱泚曾称帝,李希烈始称王后亦称帝,故史称“四王二帝之乱”。

猜你喜欢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1年(咸丰六至十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特权,英国制造“亚罗”号船事件,于1856年10月23日(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武装

  • 董才起义

    辽天祚帝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正月,南京道易州涞水县(今河北涞水)人董庞儿(原名董才)聚众万余人发动起义,屡败官兵,对南京构成严重威胁。被辽廷诬称为“剧贼”。二

  • 宠信酷吏

    自李敬业反武之后,武则天怀疑天下人多有反叛之心,于是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有告密者,即大加赏赐,即使农夫樵夫,亦得召见。所言切实,封官进爵,不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酷吏索元礼告密起家,令案制狱,

  • 北朝

    时代名。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一百七十年间,大致以江淮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后人将此间江淮以南各王朝总称为南朝,江淮以北各王朝总称为北朝。北朝从公元439年北魏消

  • 后汉

    朝代名,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建立的王朝。刘知远本为沙陀部平民,后长期随石敬瑭征战,官至北京(今山西太原)马步军都指挥使。石敬瑭称帝后,累转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在石敬

  • 李文成、林清起义

    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年间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李文成、林清是天理教领袖,他们约定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发动起义,并由河南派人支援河北,进攻北

  • 范汝为起义

    南宋初福建路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又称建州起义。苗傅、刘正彦政变之军退奔建州(今福建建瓯)后,官军追击。当地人民备受政变军队及官军骚扰。复逢灾荒,大批农民流亡,无以为生。南宋政府又加紧搜刮劫掠。建炎四年

  • 朵甘、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明代设置的西藏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乌斯藏卫(今西藏)和朵甘卫(今西藏东部)指挥使司以及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等地方行政机构。各处的官

  • 宇文泰改革

    宇文泰字黑獭,北周代郡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鲜卑族人。官至太师、大冢宰,实掌西魏朝政二十余年。执政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重用汉人苏绰、卢辩、制定了官府文案程式和计帐、户籍之法,以统一政

  • 高勋之乱

    辽穆宗被小哥等著帐奴隶杀死后,拥立景宗耶律贤即位的南院枢密使高勋加封秦王,侍中北院枢密使肖思温加封魏王。高勋的亲信汉人韩匡嗣(中书令韩知古之子)也被任命为上京留守。保宁二年(公元970年)掌握汉军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