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即中俄《瑷珲和约》, 1858年 (咸丰八年),沙俄凭借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一直觊觎着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1858年5月(咸丰八年四月),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联军进攻中国、中国东北边防空虚的时机,率兵舰直逼瑷珲。他向奕山重弹“助华防英”滥调,无理要求“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他将事先拟好的条约草案交给中国代表, 声言“以河(指黑龙江)为界字样,断不能删改”,并出动军舰在黑龙江上示威恫吓。在沙俄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奕山被迫不顾1869年(康熙二十八年) 《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和清政府的多次指示,擅自于5月28日(四月十六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沙俄,仅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江东六十四屯地区) 的中国人,仍在原地“永远居住”,由中国官员管理,俄国人“不得侵犯”;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中俄两国“共管”,而所谓两国“共管”,实际上只不过是沙俄正式吞并这一地区的过渡步骤;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沙俄从而夺得了经由黑龙江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对于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起初拒绝批准, 直到1860年(咸丰十年)才被迫认可。

猜你喜欢

  • 祖逖北伐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落入匈奴贵族之手。祖逖上书琅邪王司马睿,要求北伐,收复失土。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上,在江阴铸造兵器,召募训练士兵,队伍扩展有二千余人。遂率军向今安徽、河南

  • 宋平南唐

    北宋攻灭长江下游李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南唐在南方诸国中原较强盛,至其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军事上屡败于后周,国力日衰。周亡,对宋屈节纳贡,以求苟延残喘。其后主李煜善属诗文,工于书画,明于音律,而沉湎于酒色

  • 清君侧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国,曾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参见“吴楚七国之乱”。

  • 桓温北伐

    东晋收复北方失地的军事行动。东晋穆帝时,桓温任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刺史,曾先后三次北伐。第一次在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率步骑兵四万余人,攻克上洛(今河南商县),并攻入关中,进驻灞上(今陕西西安

  • 研究系

    民国初年的政派。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北洋军阀皖系头目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把持北京政府。以梁启超为首的原进步党改组成宪法研究会,很快与皖系军阀合流,积极支持段祺瑞。宪法研究会通称为研究系,

  •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

  • 北方革命协会

    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系由同盟会河北支部负责人刘仙洲于1909年(宣统元年)在保定组织的实行会(次年冬改称共和会),李大钊、凌钺等于武昌起义后组织的天津共和会(亦称北方共和会),李季直和段亚夫等

  • 分封制

    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

  • 户调式

    西晋征收赋税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还颁行了户调式。规定:内地丁男为户主者,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郡地区,交纳相当内地数量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

  • 抗倭斗争

    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军民抗击沿海地区日本海盗集团的斗争。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混战。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