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孔道辅

孔道辅

【生卒】:1086—1139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知仙源县。历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兖州。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


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举进士。历知仙源县、左正言、尚书兵部员外郎等。明道二年(1033),召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性鲠直无阿,遇事弹劾,无所顾避,为权贵所忌恨。为争郭皇后废立,忤宰相吕夷简意,出知徐州,徙兖州,入为御史中丞,又出知郓州,行至韦城,病死。皇祐三年(1051),追赠尚书工部侍郎。


【生卒】:1086—1139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知仙源县。历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兖州。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


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举进士。历知仙源县、左正言、尚书兵部员外郎等。明道二年(1033),召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性鲠直无阿,遇事弹劾,无所顾避,为权贵所忌恨。为争郭皇后废立,忤宰相吕夷简意,出知徐州,徙兖州,入为御史中丞,又出知郓州,行至韦城,病死。皇祐三年(1051),追赠尚书工部侍郎。


【生卒】:1086—1139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知仙源县。历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兖州。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


猜你喜欢

  • 高厚

    【生卒】:?—前554【介绍】:春秋时齐国人。先为太子光傅。太子光被徙,复为太子牙傅。崔杼立太子光为齐庄公,执太子牙,厚亦遭杀。

  • 梁五

    【介绍】:春秋时晋国人。与东关嬖五俱为晋献公之宠臣。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乃赂梁五及东关嬖五,使之言于献公,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居于外。并谮群公子。终立奚齐。晋人斥其朋比为奸,称之谓“二五耦”。

  • 陈念先

    【介绍】:明浙江慈溪人。八世祖陈敬宗于宣德间任南祭酒。崇祯末,念先至南京国子监,搜辑监志所载事迹,参以年谱、文集,成编年体史学著作《雍略》。

  • 师尚诏

    【生卒】:?——1553柘城(今属河南)人。嘉靖中起义,攻陷归德,拥众数万,攻破一府、八县。后被明将曹邦辅击败,在莘县被俘牺牲。【生卒】:?—1553【介绍】:明河南柘城人。嘉靖三十二年七月起事,戒众

  • 韩弘

    【生卒】:?-822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初事其舅刘玄佐。知宣武军节度使事,以杀戮安定内部后,专务聚财积粟,据征赋为己有。藩镇李师道伏诛,弘惊恐,入朝乞罢戎务,留京师任官。(,参见《新唐书》)【生卒】

  • 陈汝咸

    【生卒】:1658—1716【介绍】:清浙江鄞县人,字莘学,别字悔庐,号心斋。康熙三十年进士第一,改庶吉士,出知福建漳浦县,多善政,县民建生祠名月湖书院。累官大理寺少卿。赴陕甘赈荒,感疫卒于固原。有《

  • 郝摇旗

    【生卒】:?—1664【介绍】:即郝永忠。明末清初陕西延安人。李自成部将。本为旗手,故名。李自成死后,与刘体纯等在湖广联明抗清,受何腾蛟节制,赐名永忠。后因受南明诸将排挤,于何腾蛟死后,自率军入楚蜀交

  • 姚氏

    余杭(今属浙江)人。居山谷间。其母被虎啣走,她仓卒追逐,邻人手执器械跟从。后虎放之而去,她负母以归,求药医治,奉养二十余年而死。

  • 阴世师

    【生卒】:565-617寿子。忠厚有武艺。炀帝初,为东都瓦工监:后为楼烦郡太守。劝炀帝离汾阳宫,帝不听,遂遭突厥围困。迁左翊卫将军。与代王侑守长安,唐军至,率兵坚守月余。城破被杀。(,参见《北史》)【

  • 李时珍

    【生卒】:1518—1593【介绍】:明湖广蕲州人,字东璧,号濒湖。世业医。官楚王府奉祠正。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学,穷搜博采,历时二十七年,阅书八百余种,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考察,著成《本草纲目》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