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傅山

傅山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署公之佗,一作公他,又称啬庐、朱衣道人、石道人、随厉、六持、丹崖翁、丹崖子、浊堂老人、青年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乔山、侨山、侨黄山、侨黄老人、侨黄之人、傅道人、傅子、老蘖禅、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花翁、大笑下士。明末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


【生卒】:1607——1684

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亡后,改装隐居。顺治中,曾被捕入狱。康熙十七年,被强迫舁至京师,应试博学鸿词科,誓死不从,免试加内阁中书而还。喜欢苦酒,自称老蘖禅。擅长书画,主张真实,反对华丽。诗文则学韩昌黎。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署公之佗,一作公他,又称啬庐、朱衣道人、石道人、随厉、六持、丹崖翁、丹崖子、浊堂老人、青年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乔山、侨山、侨黄山、侨黄老人、侨黄之人、傅道人、傅子、老蘖禅、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花翁、大笑下士。明末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


【生卒】:1607——1684

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亡后,改装隐居。顺治中,曾被捕入狱。康熙十七年,被强迫舁至京师,应试博学鸿词科,誓死不从,免试加内阁中书而还。喜欢苦酒,自称老蘖禅。擅长书画,主张真实,反对华丽。诗文则学韩昌黎。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署公之佗,一作公他,又称啬庐、朱衣道人、石道人、随厉、六持、丹崖翁、丹崖子、浊堂老人、青年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乔山、侨山、侨黄山、侨黄老人、侨黄之人、傅道人、傅子、老蘖禅、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花翁、大笑下士。明末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


猜你喜欢

  • 台亨

    夏县(今属山西)人。工绘画。元丰中,朝廷兴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汴京,选试优秀者待诏翰林,#以官禄,亨名居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家养亲。闾里中称赞其贤。【介绍】:宋陕州夏县人。工画。神宗元丰中修景灵宫,调

  • 罗廷胜妻马氏

    宁各司羊海寨仲家民女,名阿透。二十六岁时丈夫死,拒绝改嫁,自杀。

  • 申徽

    字世仪,魏郡(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人。祖、父仕南朝。魏庄帝时入魏,为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帝初奔宇文泰,为记室参军。泰军文告,多出其手。西魏大统中,瓜州刺史刘彦欲割据。泰任徽为河西大使,遂率五十骑擒彦。后

  • 李珪之

    南朝宋、齐时人,字孔璋,祖籍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少辟州从事,历为安西府佐、右军将军、都水使者、少府等,均清廉称职。(,参见《南史》)【介绍】:南朝宋齐间江夏钟武人,字孔璋。少辟州从事。宋明帝泰始初

  • 薛昙宝

    昙庆弟。初补散骑,奉孝文帝令至各处采访遗书。宣武帝初,为持节、散骑常侍、龙骧将军、南道大使,巡行郡县。至豫州卒,年二十九。【介绍】:北魏河东汾阴人。薛虎子子。初补散骑,奉命采遗书于天下。历侍御中散、太

  • 定长

    【生卒】:?——1768姓伊尔根觉罗。闽浙总督喀尔吉善之子。初授内阁中书,历官巡抚、任安徽、广西、山西、贵州、福建诸处,至湖广总督。乾隆十八年(1753),请停贵州与邻省会哨,以安各少数民族。后以副都

  • 徐世淳

    【生卒】:?——1641字中明,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崇祯举人。历知随州。张献忠破城,力战死。赠太仆少卿。

  • 徐进炤

    【生卒】:1878—1911【介绍】:清广东花县人,字德熙。番(禺)花(县)同盟分会会员。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参加广州起义,担任选锋,奋勇杀敌,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杨能格

    【介绍】:清汉军正红旗人,字简侯,号季良。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间历任苏松太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工书法。

  • 汪深之

    【生卒】:1228—1267【介绍】:宋衢州开化人。曾从江陵都统王遇仙解黄州围。理宗淳祐十一年,补进义校尉,累官成都府兵马副都监、知富顺监。平生尝摄计议官三,所至得幕府誉;又尝摄蜀地三县,皆有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