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鞑靼

鞑靼

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七世纪末,逐渐兴起,成为突厥的敌手之一。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并乘铁勒人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一带。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阴山鞑靼对中原王朝建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或作阻卜,阻䪁)一词狭义仅指塔塔儿部,广义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等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辽代,鞑靼诸部大多受辽朝统治,遣使朝贡,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边塞或随从征战。女真兴起建立金朝后,又臣属于金,受金朝所置招讨司统辖,接受封号,每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金境的强部曾与金朝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达达儿或塔塔儿)本部分布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6部,共有7万户。同克烈、蒙古等部相结怨,争战不休。13世纪初为蒙古攻灭,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按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俗称相沿,难以改易,以至泰定帝即位诏之汉译文中,也译蒙古地区为“达达国土”,译蒙古人为“达达百姓”。此外,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②明朝对东蒙古的称呼。永乐元年(1403),※鬼力赤在东蒙古称汗,明朝始称其部为鞑靼。该部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落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游牧于漠南和漠北地区,其首领(大汗)为元室后裔,故被视为蒙古的正统。鬼力赤非元裔,不久被废,归政于元裔。至※达延汗统一蒙古前后,组合为※六万户。明末,被后金各个击破,统一于清。

猜你喜欢

  • 北魏世宗

    见“元恪”(228页)。

  • 示发

    ?—521南北朝时期柔然贵族。郁久闾氏。※丑奴、※阿那瓌族兄。官居俟力发。北魏正光元年(520),柔然内讧,可汗丑奴又兵败于高车阿至罗,为其母俟吕陵氏及大臣所杀,众立丑奴弟阿那瓌为主。立经十日,示发不

  • 击古尔

    蒙古族民间传统游戏和体育项目之一。“古尔”,蒙古语,指经过加工的牛膑骨,即髀石。流行于蒙古东部地区。由古代狩猎的工具演变而来。《元朝秘史》中有成吉思汗幼年玩这种游戏的记载。古尔分母古尔和子古尔,每枚重

  • 苏克苏护河部

    建州左卫女真属部之一。因沿浑河支流苏子河居住,故名。又作苏克素护河部、苏克苏浒河部。其河源出辽东都司边外纳鲁窝集(今辉发河南),距奉天(今沈阳市)170里入浑河支流。所部位于该部中、下游。以兴京(今辽

  • 阿邻

    女真语音译,“山”之意。女真人发祥地多山,故常有以“阿邻”为名者,如金太祖孙完颜爽,“本名阿邻”;太宗子完颜宗懿,“本名阿邻”等。

  • 乡约制度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

  • 献冰日

    青海互助等地土族民间节日。每年夏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届时人们呜鸣即起,到河边背取冰块置于庭院屋檐下、房内柜上、大门口、田边地头、粪堆等处。男女老少皆食用冰水做的豆面油搅团(散饭)。并将第一碗搅团献于堂屋

  • 侬宗旦

    北宋广源州雷火峒壮族首领。嘉祐二年(1057),被桂州知州肖固招抚,受封忠武将军,知雷火峒,又补其子知温闷峒。七年(1062),父子上书以所领雷火、计城诸峒属县官,永为王民。诏赐耕牛、盐、彩,被封顺安

  • 担歌

    明清时壮族男青年赠给情人的信物。流行于广西南丹及浔州府等地。在一条普通的扁担上,契刻着花鸟和用“方块壮字”写的“壮歌”歌词,然后涂上颜色,显得格外醒目而美观,故称。为男青年所制,赶歌圩时,随身携带,遇

  • 哥疾宁

    见“伽色尼”(10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