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雅托噶

雅托噶

蒙古族、纳西族弹拨乐器。亦称筝、蒙古古筝。起源很早,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作为民间宴饮、娱乐活动的乐器。蒙元时期,在民间、蒙古军队中流行。经改进,亦纳入蒙古大汗、诸王宫廷乐队。1253年,忽必烈分3路入云南,中路军经丽江纳西族地区,将一班乐队连同火不思(苏古笃)、雅托噶等乐器赠送给纳西族头人,故亦在纳西族中流行。元代有13弦、14弦两种,据《元史·礼乐志》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鞑备录》载:“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官乐》等曲”。元朝灭亡后,仍在蒙古族民间、王府、寺庙中普遍流行,但弦数不一,伊克昭盟有10弦、13弦;乌兰察布盟有13弦、14弦;锡林郭勒盟有13弦;科尔沁草原多为12弦和13弦;云南丽江有14弦。近代又有16弦。琴体多用整块木料挖制,长130—160厘米,上盖弧形木板,尾部弯而低垂。有的背板无音窗,有的背板左、中、右各开“一”字形音窗。四周或两端镶嵌云卷图案或全龙图象,上绘黄、棕、蓝、白等色彩。琴面缚丝弦或肠弦,一弦一柱,柱可移动。按五音定弦,音色粗犷、宏亮,用于合奏、伴奏和独奏。演奏时,席地而坐,将琴置于腿上,左手抚弦,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戴骨制指甲拨子弹拨。今经蒙古族乐器师改良,分为高音12弦、中音16弦和低音21弦雅托噶3种,音量增大,音域加宽,增强了音乐表现力,置于高支架上演奏。

猜你喜欢

  • 满蒙协定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军操纵下伪满洲国与伪蒙古军政府缔结的反共协定。1936年,由伪满洲国外交大臣张燕卿与伪蒙古军政府总裁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新京(今吉林长春)签订。协定主要内容为双方“共同防共,军事同盟

  • 步鲁合答

    元朝将领。蒙古汪古部人。征行大元帅※按竺迩孙,※车里子。初随父征战。世祖至元二年(1265),父疾,不任事,受命代领军。八年,为管军千户。率军于沙坝御宋军,兵败。十一年,破宋云顶山,降嘉定。攻重庆,追

  • 肃慎故地

    古肃慎族所居之地。约东临日本海,西近嫩江,南达牡丹江上游一带,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汉晋时的挹娄、南北朝至唐时的勿吉、靺鞨诸部,也大体居此。《新唐书·渤海传》所载“以肃慎故地为上京”,“其南

  • 贞观宝钱

    西夏钱币名。铸于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西夏文“宝钱”二字或译作元宝。铜质小平钱,有著录,未见传世品。

  •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于其地置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云远府。建文四年(1402),改孟养府,以刀木旦为知府。永乐二年(1404),升军民宣慰使司,以刀木旦

  • 奚烈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奚烈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瓦里。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睦宫亦有一瓦里名此。

  • 统古

    见“通古斯”(1968页)。

  • 固始汗

    1582—1655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又作顾实汗,皆“国师”之音译,名图鲁拜琥(蒙古语,意为“天资聪颖”)。卫拉特汗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以勇武著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率军击败俄

  • 史思明

    ?—761唐朝叛将。初名窣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安禄山同乡。骁勇,通六蕃语。历任将军、知平卢军事,迁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年(752),从安禄山讨契丹,以战功官至平卢兵马

  • 踏犁共耕队

    旧时壮族民间传统共耕组织。流行于桂西北、桂西等地。每年春正月至三月间,各村寨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便自动组织起来,自带踏犁和午饭,约定轮流到各家地里干活,直到把每个队员的地犁完为止。自愿结合,不带强迫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