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皮筏子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亦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分羊皮筏与牛皮筏两种,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作。将牛羊宰杀后,完整剥下皮张,经过浸泡、曝晒、去毛净皮,灌入适量的食盐、胡麻油和水,揉制加工,皮呈红褐色,用细绳将四肢(留一肢作充气用)及颈缠牢,成皮袋,此称“浑脱”。唐李筌《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云:“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最初,填以羊毛、干草的充气皮袋均单个使用,唐代称之为“草囊”。后将若干草囊并在一起,架上木椽,以绳捆成整体,称之为皮筏。组筏时,对皮囊口吹气,扎好袋口,或十余只,或二三十只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大者一般可载数千斤乃至数万斤。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据史载,元初征大理时,以皮筏渡金沙江。嘉靖年间,明朝政府曾在东乡梨子山下的洮河上开渡口一处,用以运货载人。用皮筏摆渡,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 脱脱忽

    明代哈密※哈剌灰首领。武勇善战。曾被土鲁番速檀阿黑麻所俘。弘治七年(1494),从土鲁番归。初为哈密卫都督奄克孛剌向明廷推举7人之1,当另6人受封时,其尚在土鲁番。待归来后,明廷补命其为指挥同知,与拜

  • 银州

    州名。北周保定三年(563)置。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隋废,唐贞观二年(628)复置,曾改银川郡。隶夏州定难军,五代后党项据其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占领。崇宁五年(1106)宋改银川城,后复归夏。

  • 高世格亲

    清代蒙医药学家。19世纪阿拉善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以蒙文著《普济杂方》,为简明方剂书,收集临证(症)各科疾病常用的方剂、单方、验方。方药名称都以藏、蒙、汉、满4种文字对照。全书61页,以蒙文

  • 凉山彝族家支制度

    旧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以父系血缘集团进行统治和自保的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没有出现统一的、完整的政权组织机构,诺伙(汉称黑彝)家支担当其职能。家支虽残存着氏族组织的外型和某些特点,但实质上已蜕变成奴

  • 人八分辅国公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第八等奉恩辅国公的别称和前称。崇德元年,立※辅国公爵。自此时起至12等封爵施行期间(1636—1747),辅国公一爵,原有入与不入※八分之分。其制以由※入八分镇国公依例降袭辅国公者

  • 李怀仙

    ?—768唐朝大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智敏善骑射。世隶契丹,守营州。后附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后,降唐,任幽州、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兵部尚书;在辖区内治城邑,聚甲兵,征赋税,拥兵自重。大历

  • 站户

    蒙元时诸色户计之一。即由政府签发专门承担站役的人户。按驿路交通情况有船站户、马站户、牛站户、狗站户之分。马站户最多。元代全国驿站共1500余处,总计不下30万户。凡被签发为站户者,须承担养马(牛、狗)

  • 巴儿思阔山

    西域古山名。见明《边政考》。又作巴思阔山。在把儿思阔(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附近,即巴里坤山。

  • 艾里布

    ?—1877清代新疆色勒库尔回庄(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伯克。塔吉克族人。※巴巴夏伯克次子。同治四年(1865),阿古柏占据南疆地区后,曾依附阿古柏,任该地阿尔钦(阿奇木伯克,一说未任其职)。后因

  • 托多额尔德尼

    ?—1692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者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索诺木和硕齐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兵拒准噶尔部噶尔丹掠,继与兄乌巴达率众附清,诏附乌喇特界游牧。二十九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