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语

白语

我国白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彝语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单成一支。白语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部分县里,四川省凉山州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桑植县也新识别部分白族,但基本上不使用白语。白语有方言差别,分剑川、大理和怒江3个方言区,其中剑川、大理方言间差别较小,基本可以通话,怒江方言差别较大,通话有一定困难。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剑川金华白语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有21个,塞音、塞擦音分清送气与不送气两套,无浊音。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两套,方言中还有卷舌塞擦音和小舌塞音。无复辅音。单元音有15个,分普通元音和鼻化元音两套。有15个复元音,其中有14个为后响的,1个为前响型,前响型复元音仅仅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后响型复元音由i、u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辅音韵尾。有8个声调,松紧各分4个,出现在紧调的元音为紧元音。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复数语法形式。名词还可直接受量词修饰。量词很丰富,语法作用较大,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多数,多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用元音和声调的屈折变化表示格语法范畴,有主格、宾格和领格。第二人称有通称和敬称的区别。动词有情貌范畴,分别用前加、后加、重叠等形式表达。动词的否定形式除了用否定副词外,还有用元音插入动词词根或屈折变化的方式表达。形容词有和动词相同的名物化助词。介词有表示原因、处所、关联、行为方式等多类,均放在中心词前面。结构助词有标志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往往同一个助词有多种用法和作用。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谓一宾,还残存有主一宾一谓形式。名词、代词、形容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词汇特点:白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汉语借词超过了固有词的比例。借词有早期和近期两类,大多采用音译方式吸收。单音词及由单音词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体,有一定数量的多音节单纯词。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表述、支配等。派生词占一定比重,用加词头、词尾的形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

猜你喜欢

  • 古儿罕

    ①突厥可汗、西辽皇帝及蒙古一些部首领的称号。又译局儿罕、菊儿罕、菊律可罕、葛儿罕。“罕”又作“汗”。《史集》释为“威武”;《元朝秘史》译作“普皇帝”,意“诸部共主”、“全体之君主”,“犹言大汗也”(《

  • 乙弗莫瓌

    见“乙瓌”(3页)。

  • 七世达赖喇嘛传

    书名。清章嘉·若贝多杰(藏族)撰。编年体。记述清代藏史著名人物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政教活动。内容主要有:清朝废黜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至七世达赖圆寂间西

  • 峒蛮

    又作蛮峒、洞蛮、蛮洞。峒(洞)乃唐代所设羁縻州的县以下行政区划。宋代对西南溪峒蛮泛称。元代沿用峒蛮泛指湖广、四川、广西部分民族,而峒蛮中彭、田、向、覃、冉、王、扬等大姓部分与今土家族先民有渊源关系。峒

  • 见龙

    唐代南治国第六世王异牟寻年号。780—783年,凡4年。

  • 耶律迭里特

    ?—913辽初名医。字海邻。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族弟,于越※耶律辖底子。史载其善骑射,有臂力,被阿保机誉为“万人敌”。于医尤精。传称:“视人疾,若隔纱睹物,莫不悉见。”(《辽史》卷112)阿保

  • 彭春

    见“朋春”(1482页)。

  • 也速

    元末将领。蒙古族。太尉月阔察儿子。初任宿卫、尚乘寺提点、宣政院参议。至正十二年(1352),随丞相脱脱南下镇压徐州芝麻李起义军,献策以巨石炮攻城,以功授同知中政院事。从父战淮西,援安丰,攻濠州;征淮东

  • 和速加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合速嘉。该姓人员本居东北地区。金亡北宋后,有的迁居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

  • 沙苑

    地名。又称沙阜、沙海、沙窝。在今陕西大荔县南洛、渭二河间,东西80里,南北30里。西魏大统三年(537)十月,西魏丞相宇文泰利用地形特点在其东10里之渭曲,列阵设伏,大败东魏丞相高欢军,史称“沙苑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