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语

满语

我国满族曾经使用过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同蒙古语的关系比同突厥语的关系要近。从满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来看,满语固有的语音,有6个元音,19个辅音。复元音丰富。元音出现在一个词里,一方面有相互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相互排斥的情况。根据这个语音特点,元音可分为阳性、阴性、中性。同性元音相互和谐,阳性、阴性元音相互排斥,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阳性、阴性元音的前后。辅音也有和谐的现象。软腭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同小舌部位的塞音和擦音是对立的两类。同部位的音相互和谐,不同部位的音相互排斥。词的语音结构以开音节占优势。除状词和少数词以外,只有个别的辅音能出现在词末。极少数音不能出现在词首。根据语言类型分类,满语属粘着型语言。词的语法意义依靠在词干后粘着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有数、格、时、态、体等粘附成份。由于粘附成分不如满一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丰富,因此有些语法意义要使用分析形式和藉助于虚词。例如,满语动词没有人称附加成分,除了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外,要用相应的名词、代词来说明实现动作的人称。由于格附加成分不多,因此在满一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用格表示的语法意义,在满语里则使用后置词。状词非常丰富,在构成上很有特色。句子结构的成分相对固定。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前。由于满语的连词多,因此从句和主句相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满语中有关狩猎、骑射和反映独特生活方式的词很有特色。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以后,在满语中又逐渐充实了有关文化教育、公文、官职衙署方面的词语。利用在词根后粘接构词附加成分是派生新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采用词素与词素的复合,构成具有单一语义的合成词。满语从汉语中吸收了一批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也仿造汉语词的模式创造了一批新词。也有一些词来自蒙古语,其中一部分词在蒙古语已经消失,但在满语中保存下来了。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满语逐渐衰落,现在满族已转用汉语,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泰来县等少数满族村落的一些老年人还能讲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满族有1599年创制的满文,1632年曾进行过重大的改革。辛亥革命以后,满族转用汉文。

猜你喜欢

  • 于虚出

    见“阿哈出”(1213页)。

  • 卜魁

    见:齐齐哈尔城”(869页)。

  • 拥戈

    云南西双版纳和澜沧等地哈尼族居屋称谓。类似※“干栏”,但较之简陋。竹木结构,以茅草或木板盖顶,上下两层。楼下用于饲养牲畜,存放薪柴,安置脚碓,楼上住人。宽敞,但通风、照明欠佳。一屋隔为两间,男女分住,

  • 地粟袁

    古代北方民族柔然第五代首领。约为4世纪中期人。东胡后裔,郁久闾氏。※跋提子。父卒,继领柔然部众,仍役属于鲜卑拓跋部,岁贡马匹兽皮。冬率部入牧漠南草原,夏还居漠北。卒后,柔然分为两部,长子匹候跋继其位居

  • 筚篥

    即“觱篥”(2547页)。

  • 多布加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为一证物名称。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珞瑜地方。凡双方发生纠纷,经中间人调解后,问题已经解决,为恐反悔,双方在一片石块上,涂上火胶,待其熔化时,让双方盖上特殊印记,以作和

  • 滇南杂志

    书名。清曹树翘(字春林,上海人)撰。20卷。作者为云南布政使梁敦怀幕僚时作此书。有嘉庆十五年(1810)五华山馆刊本、《申报馆丛书》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亦载之,惟未全。书分事略、考据、传记、

  • 萧思温

    ?—970辽代大臣。小字寅古。一记作名守兴,小字喂呱。契丹挨。辽景宗睿智皇后※萧绰父。通书史,不善兵事,将士皆云非将帅才。受重任,常败兵。太宗时,为奚秃里太尉,后尚太宗长女汧国长公主吕不古,迁群牧都林

  • 户曹

    唐代南诏初期国务行政机构六曹之一。参见“六曹”(382页)。

  • 那没罕

    见“那木罕”(9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