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游忤

游忤

纳西语音译,意为“殉情”。旧时纳西族青年男女反抗婚姻不能自由的一种习俗。存在于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殉情带有庄严、浪漫色采,被视为进入玉龙天国的开端,因而少有对死的恐惧感。殉情者身着丽服,携带佳肴,一起来到当地玉龙雪山山麓的芳草地,浪漫地生活几天后,双双吃一种叫“油炖黑草乌”的毒草死去。从不取跳崖、上吊等方式殉情,以保持死后有良好容貌。事后一般要由纳西东巴超度,认为如此方能双双升入天国,在那里自由相爱,幸福生活。若一方死去另一方未死,往往引起纠纷,甚至造成悲惨结局,带来更大痛苦。若皆未能死去,会遭社会歧视,殃及子孙后代。建国前,在一些村寨中,一年有一两对青年男女殉情,甚至一次就是几对。此俗产生原因,有三种看法:一为文化冲突说。认为古代纳西人婚姻自由,儒家文化传入后,变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相爱意识与包办婚姻发生强烈冲突,以此来实现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古老传统的复旧。二是社会意识强化说。认为纳西族民族史诗《鲁搬鲁饶》(汉译为《铸情》),歌颂一美貌才女不愿嫁给陌生人而与情人殉情的故事。充满对爱情和天国的美化,使人们将之看作美德和崇高的行为。三是对现实不满说。认为阶级剥削日益残酷,人民生活贫困痛苦,青年对前途绝望,加以婚姻不称心,遂以此进行反抗。

猜你喜欢

  • 奥扑

    怒语音译,意为“父亲”。云南省怒江地区怒族对自己的父亲和父亲的兄弟辈及母亲姐妹辈的丈夫的统称。后虽出现了把年龄长于父亲者称“扑茂”,幼于父亲者称“扑拉”或“扑吞”,意为“大父”、“中父”和“小父”,但

  • 朱申

    ?—1817清代云南宗哈(元阳县境)地区反封建领主起义首领。哈尼族。新兴地主。嘉庆二十二年(1817),与族人高罗衣、高借沙率众起义,反对土司领主和清政府,拥高罗衣为“窝泥王”,高借沙为大都督,与马哈

  • 西夏语

    西夏党项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布在今宁夏、甘肃、陕北、内蒙、青海一带,现早已消亡。11世纪西夏立国前创制的西夏文为其记录文字。语音上声母分重唇、轻唇、舌头、舌上、牙、齿头、正齿、喉、来日

  • 临海

    即“蒲昌海”(2319页)。

  • 元史氏族表

    书名。清钱大昕撰。3卷。始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七月,成书于四十五年(1780)五月。作者鉴于蒙古氏族颇费稽考,史籍所载,音既不正,又多互异,乃据陶宗仪《辍耕录》所列蒙古72种,色目31种,广搜博

  • 哈纳克土谢图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哈尼诺颜洪果尔之子。明崇祯九年(1636)前,游牧于天山北路。后随硕实汗徙牧青海。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部西右翼中旗为其后裔。

  • 萧素

    见“萧速撒”(1997页)。

  • 习勿啜

    唐代回纥汗国特勤。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国亡,偕兄嗢没斯、阿历支率众2千余人至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投奔唐军,受册封为昌化郡公、冠军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赐姓名李思义(一作思惠)。部众被

  • 湾甸御夷州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中统(1260—1264)初内附,属镇康路。洪武十七年(1384),置湾甸县,旋为麓川所并。永乐元年(1403),以其地近麓川,地广人稠,设湾甸长官司。三年,升为州,治所在今云南昌宁

  • 吐蕃赞普听法图

    敦煌吐蕃壁画名。又称吐蕃赞普礼佛图。在敦煌159号石窟内,位于东壁南侧。为彩色壁画,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此图是《维摩诘变》大型壁画中的一部分,在维摩诘左侧帐下,画有以吐蕃赞普领先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