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汉王庙遗址

汉王庙遗址

“汉王”系傣族人民对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领袖李定国的尊称。定国(1621—1662)字宁宇,陕西人。10岁参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在大西军中有“骁将”之称。南明永历元年(1647),与孙可望等率部进入云南,确立抗清方针,奉明桂王朱由榔为帝,辗转战斗于滇西各地。其军队由汉、彝、傣、佤等多民族组成,军纪严明,平等待人,深受各族群众支持爱戴。康熙元年(1662)病逝于西双版纳勐腊。人民为表怀念,在勐腊建立庙宇,称“汉王庙”。原屋顶为铜板瓦,建筑高雅别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一百多年前曾由当地头人怕竜本集资重建,屋顶改用平瓦,以后土司亦屡派工修葺,后改为草顶,现只剩残垣石础,当地人民每年春节、清明节均祭祀。

猜你喜欢

  • 西山八国

    唐代西山诸羌部落的统称。西山为唐代对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泛称。广义的西山包括今阿坝、甘孜两州乃至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诸羌部落聚居于此。唐代中期,西山诸羌中有8个较大部落崛起,号称“西山八国”,即

  • 沟主

    亦称布主。壮语音译,意为“主户”、“主人”。唐宋时邕州羁縻州地区土民对土官的总称,包括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同发遣、权发遣等。因拥有辖区内全部土地、山林、河流及土民,故称。土民依附在“沟主”的

  • 喀巴卫

    见“忽把卫”(1488页)。

  • 外越

    春秋战国及秦时对今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和附近岛屿的越人部落称谓。有时亦作地域之称,如蒙文通《越史丛考》:“所谓‘外越’者,殆指、东海外之越地而言”。其名最早见于《越绝书》,该书《记吴地传》云:“娄门外

  • 察伋

    1305—?元朝官员。字士安。蒙古塔塔儿氏。居莱州掖县(治今山东掖县)。家有“昌节斋”,自号“海东樵者”。元统元年(1333)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南台御史、经历,至正二十年(1360),为江西廉访佥事

  • 札萨克陀音

    见“色棱哈坦巴图尔” (847页)。

  • 高阙塞遗址

    战国时期赵国要塞遗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东北。战国赵武灵王时(前326—前299)筑。下有长城与山相连,至此中断,形成阙口,故名。阙口有城名高阙戍,置重兵防守塞道。汉元朔四年(前125),卫青将兵1

  • 刀盈廷

    1856—1906清末云南干崖土司。傣族。受封干崖宣抚使,任内,以英军屡侵中国边境,受清廷命数派兵筹粮,保卫境土,均尽防御之责。遣长子刀安仁率土兵驻守边防,与英军作战。中英会勘滇缅边界时,奉命随中国查

  • 也先土干

    ?—1431明朝将领。一译额森托噶,汉名金忠。蒙古族。故元太保不花六世孙。原为东蒙古(鞑靼部)领主,受阿鲁台节制,明人称之为王子。永乐十一年(1413),受明封都督。常以个人名义向明廷朝贡,也获明朝单

  • 越离覩

    见“越里笃国”(2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