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州
即“睛州”(2357页)。
即“睛州”(2357页)。
南北朝时期柔然君主。郁久闾氏。※豆仑可汗孙,※登注俟利长子。北齐天保三年(552),柔然可汗阿那瓌被突厥攻破自杀,部落四散。与父随阿那瓌太子庵罗辰拥众投奔北齐。余众立其弟铁伐为主。次年,与父登注俟利同
见“昭武九姓”(1648页)。
见“敌烈部”(1882页)。
我国自称怒苏的怒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泸水两县,使用人口8千左右。境外与缅甸接壤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怒苏语有方言差别,分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
见“张骞”(1177页)。
书名。十六国时期后赵中大夫傅彪、贾蒲、江轨撰。晋太兴二年(319),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勒,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赵王,建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建国后,仿两汉、魏晋之制,命撰
书名。蒙文蒙古编年史。内蒙古札鲁特部高僧固什·答理麻撰。乾隆四年(1739)成书。6卷,97页。记述成吉思汗迄清朝的蒙古族历史。对元末至清初蒙古各部的名称、起源和变迁,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其中
清代以上三旗包衣人组成,供皇宫兵卫、体役之需。京师内府三旗,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后统于总管内务府大臣。每旗设5参领、5满洲佐领、6旗鼓佐领,正黄旗加设2朝鲜佐领,正白旗加设1回人佐领(又加设一“番子佐领
见“乡约”(186页)。
部分彝族的自称。或作六米。原为村寨所处地名,渐变为支系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景东、景谷、普洱、墨江、云县、凤庆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