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打木球

打木球

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俗称“打毛蛋”(或“赶毛蛋”)、“打篮子”。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北等回族农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与曲棍球有相似之处。球场长30米,宽20米(民间以宽阔平坦即可),有中场线,场地两端各有一个宽3米、高0.5米的木制球门,呈半圆形。比赛双方各5人出场,手持一根长60厘米、直径7—8厘米的木棒(民间或有用牛肩胛骨者),击球部位呈斜角形。木球一般是10厘米粗、8厘米长,两端削成椭圆形(民间或用线缠绕成球,俗称“毛蛋”)。球一触地,即改变方向,故难度极大。参加者多青壮年或少年男子。棒子粗细和木球大小,由使用者年龄大小而定。成年人喜欢用粗重棒和小而硬的线球。比赛分上下两场,每场10分钟。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负方要受到惩罚,由胜方一人在端线用棍将球击出,负方队员从端线喊着“嗦儿”,将球捡回来,中途不准停留,直至胜方每个人对败方每个人惩罚完毕即告结束。

猜你喜欢

  • 敖卜言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孛儿只斤氏。※辛爱黄台吉孙,※五路把都儿台吉长子。驻牧于山西天镇以北,距明塞500余里,在新平市口与明朝互市,受明封为副千户,与明关系和谐。父卒,代领土默特属部兀鲁特。

  • 清文宗

    即“奕”(1719页)。

  • 布顿佛教史

    书名。藏文佛学古典名著。又作《布敦佛教史》。全称《善逝教法源流大宝藏论》,别译称《佛教史大宝藏论》、《善逝教法史》、《布顿佛教史》等。布顿·仁钦朱(1290—1364)著。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

  • 阿山

    ?—1647清初将领。满族。伊尔根觉罗氏。初从父阿尔塔什额驸率七村户归清太祖努尔哈赤,隶正蓝旗满洲。后以大贝勒代善慢待,逃入明境,又悔罪来附。后金天命六年(1621),从努尔哈赤克取辽阳,以功晋二等轻

  • 顾美

    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顺治五年(1648),从征江西叛镇金声桓,围南昌府,率本甲喇兵助击,连败敌建武侯王得仁及金声桓兵。十年(1653),承袭其弟钟农轻车都尉世职。十三年(1656),随宁海大将军宜

  • 辽史

    史书名。元朝官修,脱脱等撰。凡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营卫志》、《国语解》等卷为正史中最具特色者。主要记载辽朝历史及其典章制度,也简述了北辽和西辽的史

  • 祭帕空

    德昂语音意合译,意为“祭寨神树”。德昂族祭祀活动之一。流行于云南澜沧等地。“帕空”,树名,德昂族奉之为“神树”。通常栽于村寨中心,四周以竹篱笆围成栅栏,防止牲畜进入。每年傣历三月十五日(夏历正月十五日

  • 罗哲彭措南杰

    1854—1922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松巴呼图克图五世。出生于青海祁连县阿柔。从塔秀活佛罗哲曲江嘉措受戒出家,从土观活佛经师学法。同治十二年(1873),任郭隆寺(佑宁寺)第八十一任法台。十三

  • 康熙前贵州通志

    书名。贵州地方志。亦称《曹本贵州通志》。33卷。清曹申吉(字锡余,号澹余,山东安丘人,汉族)主修。因贵州是多民族地区,该书各卷均涉及少数民族,其中《土司志》、《蛮僚志》等篇,为少数民族专志,专载少数民

  • 额毡

    见“斡赤斤”(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