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依族

布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那”、“布曼”、“布侬”、“布僚”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贵阳郊区亦有分布。其地气候温和,多溶岩分布,景色秀丽,驰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和享有“贵州高原之花”美称的花溪,即在其区。特产甘蔗、木棉、桐油、茨藜、娃娃鱼(大鲵)等。有2545059人(1990年)。与壮、侗、傣、水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统称蛮僚、俚僚或西南蕃、八番。元、明、清称仲家。1953年起统称今名。旧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家庭手工业。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曾发动著名的南笼起义、上司起义。操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接近,通用汉文。1956年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布依文。体质特征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蛋卜,近代部分人始信仰天主教。从事农耕稻作,以大米为主食。嗜腌酸、辣食。有不落夫家习俗。蜡染工艺著称国内外。以干栏式建筑为传统住房,近代多改为木、石结构。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等。传统的文化艺术有布依戏、花灯戏、铜鼓涮巴舞及布依歌等。

猜你喜欢

  • 罗瑞灵长

    党项人。西夏初期切韵博士。和令��犬长共同编纂以九品音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后此书多次刊印,流行颇广。

  • 八旗蒙古

    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俗称蒙古八旗。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建八旗组织时,将归附的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汉译佐领),其余单独编为

  • 古列延

    蒙古游牧或军事的组织形式。又译库伦。《元朝秘史》释为“圈子”或“营”,元代汉译“翼”。古代蒙古牧民集体游牧,驻屯时,称为“阿寅勒”的各个家庭列毡帐置车为环形,首领居中,进行管理,称为古列延。规模大者达

  • 移涅可汗

    ?—716唐代后突厥可汗,又作泥涅可汗。名匐俱。阿史那氏。※默啜之子。圣历二年(699),为小可汗,号拓西可汗,位左右两察之上,辖处木昆等10姓兵4万。开元二年(714),受父命,与同俄特勤等率精骑围

  • 褚孔格

    见“祝孔革”(1769页)。

  • 秃鲁和伯

    元顺帝朝蒙古牧民起义首领。蒙古八邻部人。详见“哈剌那海”(1639页)。

  • 閤门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顶疾啰”,属次等司、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天盛年间(1149—1169)设4奏知、4都案、4案头。

  • 脱斡怜军民万户府

    元地方政区名。脱斡怜,清文献作托果琳或托泉琳(蒙古语,周围之意)。元初在水达达女真地所设5个军民万户府之一,原属开地路,后归水达达路。所在众说不一,有说脱斡怜即今洮儿河,或说治所故扯为今黑江省桦川县万

  • 黄天荡之战

    辽宋间重要战役。又作镇江之战。天会五年(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后,继续南下,欲一举再灭南宋。宋高宗妥协退让,放弃中原,南逃扬州。七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完颜宗翰遣拔离速领兵南袭

  • 巴珲岱

    ?——1723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舒穆禄氏。一等侯伊尔德之孙。顺治十八年(1661),袭一等侯爵,授散秩大臣。康熙十九年(1680),擢正黄旗蒙古都统。二十一年,调正黄旗满洲都统。二十七年(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