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他拉
草原名。“他拉”蒙古语意为“草原”。位于内蒙古巴林旗。东、南、北三面环以勒不格山、阿布达伦台山和翁那根台山。方圆百里,总面积120多万亩。野鸡河从北向南贯通该草原。在草原中部曾发现7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类型遗址。也是辽代去上京的必经之路,设有驿馆,名“宣化馆”。还发现金元时期文化遗存。清代在此建有嘉佑寺。夏秋之季草原水草肥美,牛羊遍地,一向为蒙古巴林部牧民游牧驻居之地。
草原名。“他拉”蒙古语意为“草原”。位于内蒙古巴林旗。东、南、北三面环以勒不格山、阿布达伦台山和翁那根台山。方圆百里,总面积120多万亩。野鸡河从北向南贯通该草原。在草原中部曾发现7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类型遗址。也是辽代去上京的必经之路,设有驿馆,名“宣化馆”。还发现金元时期文化遗存。清代在此建有嘉佑寺。夏秋之季草原水草肥美,牛羊遍地,一向为蒙古巴林部牧民游牧驻居之地。
清代甘孜色达草原果洛藏族支系。明末蒙古占据果洛地区,果洛部落被迫向东南农区迁移,其中一部分在阿虚骨系第三代头人阿虚晋巴加率领下,移居今阿坝多柯河畔,其后裔遂以阿虚为部名。共传13代,历数百年。明末清初
古族名。见“骊戎”(1970页)。
唐宋时邕州羁縻州服兵役的农奴。最早见于北宋王安石《论邕州事宜》:“其选择管内丁壮事艺精强之人,与免诸般科率工役,则谓之田子甲,又谓之马前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谓:田子甲“言耕其田而为之甲士也”
见“隆务兰切千户部落”(2138页)。
南北朝时期柔然汗国设立的僧官。南朝人称之为芮芮国师。柔然兴起后,佛教自北魏、南朝、西域及印度传入柔然,得到柔然贵族的信仰和支持,可汗婆罗门的名字即与佛教有关。外来僧人不仅在柔然传教,书写经卷,亦得到任
明代湖广南渭州土官。土家族。洪武二年(1369),偕子内附。随朱元璋战败陈友谅有功,升南渭州(今湖南永顺县西南)土知州,隶永顺宣慰司。
733—781唐朝官员。高丽人,本名怀玉,受赐改名。生于平卢(治今辽宁朝阳市),服役于唐军,为平卢军裨将侯希逸下属。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因希逸为其姑母之子,与同僚共推之为平卢军帅,
清代新疆地名。见《新疆识略》等书。位于今中亚伊塞克湖东北,是铁末里克河流入查林河处的渡口。清朝在此设有卡伦,属厄鲁特营领队大臣管辖。
1882—1926民国将领。汉名武万义。内蒙古察哈尔正黄旗人。21岁被诬告,遭清政府地方官吏的九刑,后被释放。1910年在山西太原,受到推翻清政府思想的影响,1911年回乡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独立大队,
即“松花江”(1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