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釐

大釐

云南古城名。亦称史城、史睑、史赕、大利等。故址在今大理市喜洲镇。西汉时属益州郡叶榆(亦作楪榆)县,建有叶榆古城。东汉属永昌郡。三国时属蜀汉云南郡。晋代因之。南朝属东河阳郡。隋开皇十七年(597),西爨首领爨翫等反,杨坚命史万岁率兵入滇镇压,兵至叶榆。万历《云南通志》谓“隋史万岁巡西洱河驻此”。故后人有谓史城、史睑、史赕之称与史万岁有关(解放初当地还留有“史城镇”的匾额)。唐初为※河蛮(白族先民)居地,并称大釐,与六诏并立。开元(713—741)中,南诏皮罗阁和邓赕诏咩罗皮共破河蛮,皮罗阁入居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咩罗皮分据大釐城并设治于此。未几,皮罗阁逐走咩罗皮,在此建行宫,南诏诸王多在此避暑。南诏建立行政区划,设十睑(亦作十睒),此为大釐睑(亦称史睑)。一说南诏曾设喜郡,治史城,故《元史·地理志》云:“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为南诏王直辖地。邑居人户众多,工商业发达,《南诏德化碑》载,“大利流波濯锦”,云其为染织之城。宋代大理国时称喜赕。元初置喜洲,属大理路太和县(大理县)。明清属大理府太和县,喜洲之称沿用至今。今喜洲周围仍有城南、城北、城东等古称。历代进入大理地区的汉族、回族亦多择居于此。集白族文化之精华,明清多有白族进士、举人。

猜你喜欢

  • 青海马帮

    系指解放前每年由青海往西藏拉萨等地经商的20—30家行商,为驮运货物而结成的骡马商队,最多时有骡马3—4千匹。除驮运内地出产的绸缎、布匹、酒、醋、红枣、挂面等物品外,也有一部分骡马在西藏出售。

  • 哈鲁河卫

    见“哈里河卫”(1639页)。

  • 红仡僚

    古族名。元代对部分仡佬族先民的称呼。《元史·成宗纪四》记作“红犵獠”。明清及民国时期又称红仡佬、红革老等。今统称为※仡佬族。以其服装为红色而得名。元大德十年(1306),有青山(在今贵州息峰县境)红仡

  • 帖木儿不花

    ①(1286—1368)元朝宗室。又译铁木儿不花。蒙古孛儿只斤氏。※忽必烈孙,镇南王脱欢第四子。泰定二年(1325),兄脱不花卒,侄孛罗不花年幼,遂嗣为镇南王。致和元年(1328),应怀王图帖睦尔召至

  • 安克帖木儿

    ?—1404或1405明哈密王。蒙古贵族。元封肃王※纳忽里弟。明洪武后期(一说二十五年,1392),兄卒,继为肃王。成祖即位,遣使赴哈密抚谕,许其以马市易。永乐元年(1403),遣使马哈木沙、浑都思等

  • 金世宗

    见“完颜雍”(1147页)。

  • 巴罗提节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节日。塔吉克语,意谓“燃灯节”。于伊斯兰教历四月举行。节期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做许多“卡乌日”(酥油烛),外裹棉花,置于羊油中浸泡。节日第一天晚上,全家围坐一起,由长者唤每人名

  • 博贝

    ①(?—170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巴喇斯腾额哩陀音长子。号察罕巴尔。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属众归清,驻牧乌喇特界内库埒谟多。二十八年,授札

  • 撒里蛮

    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蒙哥汗孙,※玉龙答失子。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或作十四年),暗结宗王昔里吉、玉木忽儿等谋叛,劫持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遣使结好海都,请援,遭拒。继犯和林(今蒙古国哈尔

  • 䐜弓

    唐代南诏国特产。《云南志》载:野桑木,永昌府(治今云南保山市)以西诸山谷有之,生于石缝中。及长至时月,择可作弓材者,先截其上,然后中割之,两向屈令至地,候木定性,断取为弓。不施筋(或作胶)漆,而劲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