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噶举派

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藏语音译,又作迦举派,意为“口传派”。该派源自印度佛学家谛洛巴大师及尊者阿底峡之教授。11世纪,玛尔巴创立。其曾从阿底峡学法,并在印度亲身闻法于谛洛巴,因其能“领亲语教授之源”,“噶举”之名即源于此。该派特点是:所传密法全靠师长口传心授,即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密诀。集密、四坐、六法分身及迁识“四大教授”为此派之特色,喜金刚及六法拙火定等法门也为该派之重点教授内容。其传承人依次是: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杰。该派支系众多,有※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两大传承。此派所传教法以大手印法(即恰甲钦波)为其独帜,并融合噶当及噶举两派教法。以宋宣和三年(1121)所建岗波寺为本派根本道场。该派之代表作是达波拉杰的《解脱道庄严论》。达波拉杰有4大弟子,后又分为4支派,其中帕竹派又分4个小支派,即所谓噶举派的“四大八小”,“四大”指: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竹噶举。“八小”指:止贡巴、达垄巴、雅桑巴、主巴、绰浦巴、修赛巴、叶巴、玛仓巴(后五者均已逐渐消弱)。在格鲁派(黄教)得势之前,噶举派以其众多的联合势力与各派抗衡。噶举的一些支派还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势力,元代受封为万户府。其间帕木竹巴派还建立了以山南乃东为中心的帕竹地方政权,取萨迦派而代之,令行全藏,明朝册封的大宝法王、阐化王等即出自噶举派。

猜你喜欢

  • 健贝崔臣丹增

    1802—1852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松巴呼图克图四世。出生于青海湖地区的布若曲迦。松巴三世圆寂后,被选定为转世灵童,迎入郭隆寺,学习藏文和佛经。后入藏,研习经论,十世达赖喇嘛赐以“额尔德尼堪

  • 章咂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章匝族、占咂族。史载其地居塞外,西接下隆卜,东邻革咂族,当在今青海玉树境。洪武十三年(1380),归附明廷,属西宁卫。永乐十七年(1419),派人入朝贡马,获赐钞、币。洪熙元年(1

  • 叔隗

    ①春秋时晋大夫赵衰的夫人。出身于赤狄廧咎如氏。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䥶咎如与白狄发生冲突,与其妹季隗同被白狄掳获。会晋公子重耳及其臣赵衰等逃入白狄避晋国内乱,遂被白狄双双献与重耳,

  • 八旗世仆

    清皇室对八旗所属京内外、旗内外全部官兵的称谓。“旗下家奴”或“旗仆”,即各旗人家内的世仆;“包衣世仆”,指内务府、宗室王公府所属的包衣官兵及服役人等。帝王(汗、贝勒)与八旗官兵之间的关系,历来表现为最

  • 别失八里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元宰相耶律铸《双溪醉隐集》作伯什巴里,并云:庭州有五城,俗号五城之地。突厥语“伯什”为五,“巴里”为城。元初为西北重镇。宪宗元年(1251),设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

  • 蒙撒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户腊撒(户撒和腊撒的统称)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亦称“蒙撒掸”、“衬撒”。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较早就与汉、白、傣等民族接触与交流,15世纪中叶便学种植水田。手工业也较发达,尤善长打铁,其

  • 武纳格

    ?—1635后金将领。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其先出自蒙古,居叶赫。初率72人投努尔哈赤。有勇略,通蒙、汉文,赐号“巴克什”。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从征乌喇部,以功授三等副将。天命十一年(1

  • 诸王位

    西夏官位。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有南院王、北院王、西院王、东院王,统称诸王位,在师位、中书位、枢密位之上。用25两银印。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席力图呼图克图二世

    见“纳文罗布森札木苏”(1275页)。

  • 伊什丹巴尼玛

    见“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8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