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叶什勒池

叶什勒池

清代新疆湖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又名伊西洱库尔淖尔。《西北边界图译汉考证》作伊西洱库尔。又作雅什里库里。“库尔”、“库里”与“淖尔”皆“湖”之意。即今帕米尔高原上的雅什库里(原中苏待议地区)。乾隆二十四年(1759),副将军富德追大,小和卓至此。岸上立有乾隆帝《圣制纪功碑》。为中国新疆“喀什噶尔所属山川”之一。 【叶尔羌城】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莎车。建置年代不详(一说为乾隆二十四年,似不确)。城踞冈阜。其规模在南疆中居最。城垣高3.3丈,周11里余(一作6里3分)。分置5门(一作6门),东、西、北各置门1,南2。皆无名。城中街巷屈曲错杂,漫无条理。民居以土垣屏蔽,穴垣为户,高者3尺。城东南有古塔一座,周约12—13丈,无檐楹窗槛,中有磴道可至顶。城内有霍集占所居子城一座,周约2里余。居室壮丽,瓦皆琉璃。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霍集占叛乱后,为办事大臣驻所。部分被改为兵营和仓库。居民大多数为维吾尔族,也有汉族、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及克什米尔等地商人。每当集市,货如云屯,人如蜂聚,奇珍异宝,所在多有。同治年间(1862—1874),为阿古柏占据。光绪三年(1877)收复。九年(1883),被辟为莎车府驻地。是维吾尔族聚居区最重要的城镇之一。

猜你喜欢

  • 乌罗浑国

    见“乌罗护部”(341页)。

  • 忽鲁合真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作不剌合臣、不卢合臣、忽勒合真。蒙古语意为“捕貂鼠为业,以其地盛产貂鼠,居民以猎取貂鼠者”,并以之与他族交换,故名。居住于巴儿忽真隘(

  • 顿毗伽叶护

    唐代突厥族葛罗禄部西支首领。其部原游牧于北庭西北、金山以西地区。因地处东,西突厥间,常视其兴衰附叛。永徽(650—655)初附唐。开元(713—741)初,葛罗禄部遣使入唐。天宝十二年(753)率军助

  • 洞丁

    见“峒丁”(1646页)。

  • 色依提

    清末民初在新疆经商的不法俄商。又译赛义德·阿吉。乌孜别克族。原籍新疆和田。年轻时去俄国求学并加入俄籍,曾在沙俄间谍机构受过训练。后被派回新疆于田县策勒村充当商约。由于沙俄驻喀什领事公开支持和怂恿,气焰

  • 舒尔哈卫

    见“树哈卫”(1577页)。

  • 纶布春

    ?—1801清朝将领。索伦人。姓罗佳氏,隶镶白旗。初以黑龙江学团驻京,授司辔。后从征喀尔喀,因夺热索桥功,擢三等侍卫,赐号色默尔享巴图鲁。乾隆六十年(1795),参与镇压贵州、湖北等地苗民起义。嘉庆元

  • 景东土知府

    傣族土司名。唐为南诏银生节度地,治所称银生城,即今云南景东县城。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1331),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州(景东县)、威远州(景谷县)、干远州(镇沅县)

  • 茅荆达坝

    隘口名。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是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古道险隘,在交通、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坝口呈马鞍形地貌,坚硬的花岗岩形成较高的山峰,相对较软的片麻岩则易被侵蚀,而形成隘口。

  • 稻公稻母

    黎语称“麦雄”,意为“五谷灵魂”。解放前黎族合亩地区每年收获时,在平均分配前得先留给亩头部分稻谷,通常是每块田不论大小取割下的稻穗1把至3把不等(盈握为1把,约1公斤)主要供亩头家享用,间亦有接济亩内